3.5、真正需要担心的是第二种无症状感染者,也就是那些从被病毒感染到身体清除病毒整个过程里,都是症状轻微或毫无察觉的人。
首先这些人的在病人中的比例肯定不低。根据几起群体性个案的研究,科学家推测,大约20%的相关病毒感染者从始至终都不会出现症状,其体内的病毒含量可能并不低。即使其传播力低于有症状的患者,也仍是一种不可忽视的疾病传染源。加上其发病的隐匿性,使得想通过隔离等手段来阻止疾病传播不可能。
怎么办?首先考虑一下这部分人的存在会带来什么后果。由于其本身不会发病或症状极其轻微,那么其本身是不需被特别关注和治疗的。
其次,被他们传染的人呢?会出现两种状况:或也是无症状,就不需要特别关注和治疗。或被感染者出现了症状,就应该能被公共卫生系统识别,接受治疗,其密切接触者也会因此被隔离和核酸检测。
总之,全程无症状感染者的存在,确实大概率会导致新冠病毒在社会中长期存在和传播,但只要我们能及时识别出来那些出现症状的患者,并且做到对他们的密切接触者及时发现隔离和检测,那这种疾病就不会重新开始大规模的流行。
3.6、根据最近《中华流行病学杂志》的一项小规模研究,新冠病毒患者的密切接触者中,有6.3%的人患病,其中绝大多数也是确诊患者。而无症状感染者的密切接触者中,有4.1%的人患病,其中有一半也是无症状感染者。
如果这个研究结论得到更多的支持,就意味着,新冠病毒的致病性在传播过程中会逐渐减弱,乃至最后能够和人体形成一种稳定且危害更小的寄生关系。
四、会对疫情管控策略造成什么影响?
4.1、综上:其一,无症状感染者可以分为三种完全不同的情形。
其二,根据最新的研究成果和粗糙的估计,在任何一个时间段面,都有大约50%的新冠病毒感染者,处于无症状感染的阶段。
其三,针对不同类型的无症状感染者,可通过提高出院标准,持续诊疗和隔离,维持某些抗疫措施等方法,实现对疫情的有效控制。
其四,全程无症状感染者确实存在,且比例不低,这让新冠病毒大概率要和我们人类长期共存,但只要措施得当,这类人群的存在不会导致疫情的二次爆发,不必过于恐慌。
4.2、所以,至少在疫苗开发成功并大规模应用之前,对抗新冠病毒将是我们乃至整个人类世界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对于我国之外的很多地方,率先学习中韩等国的成功经验,通过大规模检测,强制隔离和全社会禁足,抑制病毒爆发的强烈势头是当务之急。
过去两个多月,国内抗疫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如今,整个社会开始重新开放和恢复活动,一部分的抗疫措施将会长期坚持下去。要认识到新冠长期存在的趋势,做好充分思想准备,才能防止疾病的二次爆发。
附一:根据过去几个月国内的数据看来,新冠肺炎整体上是一种比较轻微的疾病,即便不考虑全程无症状感染者,患者当中也有80%症状轻微,比较容易治愈。在湖北以外的地区,它的病死率能控制在1%以内。
附二:患者群体中最危险的是年老人和患有基础疾病的那一部分人,而50岁以下的患者病死率更要低的多,只有0.2%左右。对于整个社会而言,这样的一种疾病长期存在,并不是完全不可想象无法接受的事情。
附三:但其可怕之处在于,如果一个地区短时间内发病人群暴增,超过了当地医疗资源的承载能力,病死率就会有几倍到十几倍的升高,像意大利英国西班牙法国等国家,当前患者的死亡率已接近或达到10%,甚至超过了当年的SARS。
这种危险的解决途径,就是要及时发现和治疗病人,隔离和观察其密切接触者,尽量控制传播速度,做到“露头一个消灭一串”,避免患者数量短时间暴增,就能达到“可防可控”,用“大号流感”的心态去对抗,适应和它长期共存但大概率和平共处的新趋势。
附四:能不能一劳永逸彻底消灭病毒?基本不可能。因为其症状整体较轻微,(对比SARS,MERS,寨卡病毒),还出现相当比例的无症状感染,同时患者基数已经极其庞大,此时全方位识别和隔离变得不再现实。那么,我们可能就不得不接受和它长期共存的结局(类似于季节性流感,诺如病毒等)。
附五:那么可能的未来就是,在疫苗发明之前,新冠病毒将在我们身边长期存在。可能会时不时从新闻上看到,哪里又出现几位感染者,甚至是小规模的聚集性感染。我们可能需要做好突然被通知隔离的准备,因为在几天前和某位患者有过密切接触。我们可能很长时间都不能去看电影,看演唱会……我们大概需要长期在公共场所佩戴口罩,保持交往距离,养成科学洗手的习惯。
20200408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