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页七
来自《第二章 激进的行为主义》
p34
(四)设计行为改变的方案
至此我们已讨论了将行为的发生率与其环境线索及后果相联系的原理。学习被描述为行为的相对持久的变化而且已呈现的强化程式对维持这种变化十分有用。但仍存在的问题是,为产生具体的预期行为变化,应如何系统地应用这些原理?接下来介绍的是在实施行为改变方案时必需的五个步骤(见表2.1的总结)。最后将讨论如何评价这一方案的成功性。
![](https://img.haomeiwen.com/i14923724/d3645c3486f3fb2a.jpg)
1.设置行为目标
要着手改变行为,就必须确定要改变的行为是什么以及变化是什么。这一步要考虑的问题是:预期的行为是什么?该行为发生的频率是多少?行为的变化涉及其被强化还是被削弱?要教一些新行为吗?维持行为的要求是什么?设置行为目标的另一条必要性是知晓目标行为相对于其预期强度而被表现出来的程度。换言之,学习者在做某些事上不充分,或者某些行为表现得太频繁吗?
学习者在给定的情境中实际上做了什么?要准确地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对学者进行观察。例如,假设查拉是坦纳先生班上的一名学生,她总是“调皮捣蛋”,把课堂秩序搞乱并浪费宝贵的教学时间。但观察发现,查拉每天只捣乱3次或4次。就对班级的持久影响而言,其行为结果如此严重,以致她看起来捣乱得更频繁了。
因此,观察提供了一种行为的基线,一种实施任何干预前行为发生率的测量。根据这一基线,可以确定改变的目标。例如,教师还可决定,应当减少查拉的捣乱行为,因为它对班级有不良影响。一个合理的目标可以是将捣乱行为的发生率降至每天不多于一次。正如我们还将看到的,基线提供了测量干预是否成功的基础。
虽然行为管理通常是在个体身上实施的,但在群体情境中也同样有效。例如,坦纳先生在教室里张贴了一些行为规范,这就为所有的学生清楚地设置了良好行为的目标。然后他和学生们一起来计划接下来的步骤2和3。
2.确定合适的强化物
选择强化物用于行为改变方案,这取决于学习者、教师行为目标及实施方案的实际环境。例如,年幼儿童的行为可用彩色的贴画或金星来强化。但对于年龄较大的学生或成人就显然不合适或无效。一些教师反对使用实物奖励,而倾向于使用表扬、注意及其他社会强化物。涉及减少行为的行为目标可能需要一种像反应代价的程序,这意味着必须确定适当的罚金而不是强化物。
最后,在选择强化物时,总要有一些实际的考虑。针对特定的个体确定最有效的强化物并不容易。或者,一且确定了一种强化物,它可能不在方案设计者的控制之内。例如,对于青少年而言,同伴的认可是一个特别有力的强化来源( Sulzer&Mayer,1972),但它不易受教师或父母控制。此外,在某些情境中,在方案的专业人员是否有权控制有效的强化物上,还会遇到道德困境。例如,在社区心理健康诊所中,发现用于买香烟和糖果的钱对居民有有力的强化效果( Mulligan, Oglesby,&Perkins,1980),但心理健康专家能控制居民的钱袋子以便将其用于强化吗?
3.选择改变行为的程序
决定应当使用何种程序显然取决于预期的行为变化是什么。为加强某一现有行为,正强化和负强化及普雷马克原理有可能适用。要教会某一新的行为,可以从塑造、连锁或渐退中选择。要维持某一行为,应选择一些强化程式来产生预期的行为表现模式。最后,为减少或削弱某一行为可以实施惩罚、反应代价限时出局或消退。对给定的目标,有一种以上的程序适用时,要从这些选项中进行选择。应当考虑如下些问题:我迅速实现这种行为变化的重要性如何?该程序的结果可能持续多久?该程序会产生哪些我想避免的、预料不到的效果?还要考虑其他一些因素吗?
4.实施程序并记录结果
一旦形成了一个行为改变的计划,就可实施并监控其结果。在这一步,观察再次变得重要,因为只有通过观察行为,才能侦测出基线之上的任何变化。记录行为的发生率还有助于确保真实的(而不是想象的)变化受到监控。利用适当的方案,希望行为有所变化或认为变化已出现,打这种如意算盘是很容易的。
5.评价进展情况并在需要时修改
根据第四步保存的记录,应当很容易发现基线行为之上的任何变化是否真的已出现。如果设计方案的目的是为了减少某些行为,则现在应该有行为减少;如果设计的目的是教会一些新的行为,则新的行为现在应很明显。若预期的目的已经达到,则不需要对方案进行修改。但要注意,在教过新行为或以预期速度建立了某一行为后,可能要对强化程式做一些改变以充分维持行为。
另一方面如果方案没有产生预期的结果该怎么办?任何可能性都可能成为问题,但根据斯金纳的观点简单的观察及对方案的系统修改应能使你找出问题所在:可能另一种程序更有效,或者应选择一种不同的强化物,或许应尝试几种程序的组合,如在减少一种行为的同时强化取代它的另一种行为。不管问题是什么,应对方案进行适当修改并再次实施。这一监控结果并在必要时加以修改的过程应当不断重复,直到取得成功为止。
由于激进的行为主义是对行为的实验分析,而且行为被认为是可靠的、在功能上与环境事件有关,因而行为主义者并不一定满足于证实在实施某些方案之后出现了行为变化。还有必要将程序颠倒过来,或者不再实施程序,然后看一下行为是否回到了基线水平。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我们才能确信,是方案本身而不是一些混杂的随机的变量导致了行为的变化。
「I,重述知识」设计行为改变的步骤
在阅读本拆页前,你认为行为改变需要怎样做才能成功?与本拆页中谈到的5个步骤有哪些不同?
一直以为行为改变只要知道行为改了没有,对于过程监控与管理没有那么重视,其实养成新行为需要一些程序与步骤。新行为养成五步法可以帮助自己学会新行为:
第一,设定一个可行的目标。这个目标是可测量的,即目标达到后的状态是可以衡量的。
第二,选择合适的强化物。所谓合适就是要综合学习者、环境、教师等引导者各个因素,进行系统的强化,既考虑精神层面,也考虑物质层面的。
第三步,设定可执行的改变程序。此时也先要区分是哪种改变:学习新行为,维持某行为,削弱某行为;接着设立可用的程序;最后选择最优方案。
第四步,观察并记录行为改变状况。记录的目的是随时看到细小的变化。
第五步,评估与调整。评估进展情况,根据实际状况可以做出一些调整,更有利于到达改变的目标。
最大的不同是少了观察记录与评估调整这两个重要步骤。
「A1,激活经验」
分享一个过去你成功的帮助自己或者他人改变行为的经历,当时的做法有哪些符合拆页中的五步。
让自己学会焦点解决思维是件不容易的事,可是还是让自己慢慢的养成了焦点解决思维。
自从2013年8月第一次倾听许维素老师的焦点解决课后,对焦点一见钟情,到现在已经有六七年时间了。
回想自己学习焦点解决的历程,当初就给自己定下了目标,成为生涯规划领域内焦点解决实践专家。因此学完后就开始实践,从生涯规划课的课堂教学与团体辅导入手进行训练。
起初训练焦点的一些基本技巧,而且是模仿老师的句子,修改老师的例句,把这些技巧用一点点用在教学上。
渐渐地焦点思维的句子越来越多,用的越来越顺手了,又慢慢训练焦点的基本架构。
现在只要一遇到问题就能自动跳出焦点的思维模式,找到解决方法方案等。
这过程中用了目标,评估,制订了训练程序,但少了记录这一环节。
「A2,规划运用」
拿出昨天拆页六的A2内容,用今天的拆页再次梳理一下,看看你设计的做法需要调整什么,可以让培养新行为的这个计划真正落实。
如果用今天的方法去教会家长一个月内学会用三重赞美法,就应该确定目标,那就是要说出符合实际的对方能够接受的赞美。然后要有强化物,引导家长说出符合自己情况的强化物。更重要的一步是实施方案的制订,当然这是新行为,要用增强法。特别要记录与观察,记录自己使用赞美的语言,观察被赞美人的情绪反应。最后还有评估与调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