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总结对应着书中的第二章;思考部分,第一章:表达部分在这:https://www.jianshu.com/p/e9580f86a376
第二部分:思考
抛开书籍之外,我自己对于思考的过程有三部分:1.分组归类:不仅是问题的分组归纳,还有原因的分组归纳,2.深挖:对问题的挖的越深,对于整体的思路就越清晰,获得解决方案可能越好,但是千万不能偏离整体大方向,3.针对得出的一系列原因,还要去向这些原因除了导致眼前的问题还可能会影响到什么(举个例子就是这次疫情,1月初出现人传人消息的时候,结合春运背景,所以我提前屯了很多口罩),4,整体过程中可能从很多角度考虑问题,但是最后要结构化的整理自己的思考结果,有助于自己理清整个前因后果,也有利于后面表达出来
言归正传,看书~~
1.逻辑顺序,我自己觉得像是看待同一组东西的时候,有许多逻辑顺序,时间,空间,重要性等等顺序其实更多是一种排列上的顺序,没有强逻辑关联的感觉...更强的一种其实是必要性顺序,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等等,每一步都是上一步的延续和更深层次的递进,顺序也不能前后随意调换,整体包含一个深层次上的实行逻辑顺序。
2.原因和结果的对应关系,这块地方有一点特别重要,就是我开始的时候总是会从结果倒推找原因,但是反过来想的话,可能那个原因并不会强关联到已有的结果,所以从结果发掘原因(影响因素,源头)的时候,一定要从原因再推一边可能发生的结果,看是不是正确的。
3.结构顺序,我的理解是一种底层的一级组成上一级,然后依次向上组合,或者自上而下的向下分解也可,主要是保证没有遗漏,同级之间的部分没有重合,其他的还好
4.在重要性顺序中,我的唯一感悟是重要的一定要放在前边先说,特别是评审的时候,前面的东西太多会导致后面讲到重要东西的时候,参会人员的注意力和精力都会处在一个不是很好的状态,品尚歌海你之后,你明明讲到的很重要的东西,开发和测试还是会问你,就跟高中上课,快下课时候讲的内容总是理解的没有之前的好哈哈哈~
5.归纳和演绎时的总结避免使用缺少思想的句子。书里有这么一句话(大致是这个意思),我自己深有体会,平常一件事情进行结构化的分析的时候,总是说某某层有几个点,而缺少一些概括性的总结内容,后来刻意去要求自己这么做,然后发现在概括整理的过程中,自己的对于已有的想法往往有意想不到的发现。例如自己之前想了一个问题的几点原因,后来在进行总结的时候,发现其中的几个其实都是一个更深层次的原因导致的,可以单独把他们拆分一个节点。
言归正传,归纳往往是诸多点的共性或者联系,又或是导致的同一项结果,演绎更像是一些因素互相契合导致了一个明确的方向或者结果?(个人理解)
6.概括分类思想
根据某些思想进行概括分类,这没什么问题,因为后台产品经理要求要尽可能想的全面一些,所以我自己受益的是根据已有的分类去想某个类别下的是否还有同类的原因,从分类依据的角度去卡还有什么类别?新想到的类别下是否还有其他细节原因,这样的话我总是可以想的比平常多一些~
思考问题其实有时候不一定能够一开始就感知整体结构,可能只是想到几个分散的点,不过继续多想一些总能摸清大致结构的,根据大致结构去细化思考,然后完善修改结构就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