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高铁上,我后座乘客有通劝说的电话声音太响亮,让我听了个全程。
大概情况是这样:一位大专院校的学生因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不想学了,想退学出去自己做些事情。家长就跟班主任说,给孩子办理退学手续。班主任一路劝说:
“家长,你要慎重考虑,也要好好劝劝孩子,一旦退学了就没有回头路了。学校不少退学的学生,几年之后,他们非常后悔,找学校,想重新入学,但没有任何机会了。
现在学历贬值这么厉害,大专学历是起码的。他们现在还小,经验和认知都非常有限,不知道这个决定对未来有什么样的影响。
如果是实在想出去做点事情,可以考虑休学一年,也给孩子留个机会,一年之后再做打算。”
电话的最后,是父母和班主任双方都说会好好劝劝这个孩子。不知道后来会怎么样?一年之后呢,是不是还会涉及到退学问题?
这通电话里有两个信息让我陷入深深的思考。
一是进入大学发现对所选的专业不感兴趣;二是退学的决定。
关于专业兴趣的思考
记得我们那会读大学时,也有很多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但是很少出现不学了或者退学的情况,大多都是耐着性子读下去,少数人通过走跨专业考研这条路脱离不喜欢的专业。
那时候为什么有很多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呢?主要原因还是对专业的信息了解非常有限,认知也非常有限。进大学学了之后才发现跟想象的完全不一样。
但是,在信息非常发达的今天,想要的各种信息都可以随时搜索到,为什么还会出现进了大学之后才发现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呢?为什么不能在进入大学之前就能找到自己的专业兴趣所在呢?我们会发现,还是认知问题。
要想在进入大学之前选到自己感兴趣的专业,首先要做到清楚地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兴趣在哪,自己的能力在哪,自己的职业价值观在哪,兴趣、能力、职业价值观都相匹配吗?如果不相匹配怎么办?以哪个作为主要考虑方向?其次要了解对应的专业具体是学什么,毕业后就业方向主要涉及到哪些岗位,未来有哪些发展方向,这些岗位与我的兴趣、能力、价值观相匹配吗?
你会发现,选专业之前要考虑的问题还是挺多的。如果父母的认知很高,从小就注意发现孩子的兴趣,创造环境发展孩子的兴趣,相应的能力也会得到成长;通过父母的言传身教、阅读、相关环境耳濡目染、社会实践等,孩子的认知也会越来越高,这类孩子会明确知道自己未来要做什么。如果父母认知有限,各种环境也没有给孩子给到位,孩子的认知必然也很有限。看似现在想要什么样的信息都能找到,但也需要他们主动去摄取、去筛选、去判断。如果主动摄取信息的意愿都没有,那就只能在后面的经历中不断去学习了解,人生不断试错的可能性就比较大了。
我之前有个亲戚有段时间老是问我,她孩子的一些问题怎么办?由于我对她孩子的情况不了解,没法给非常具体的建议,就找了个非常有针对性的视频让我亲戚跟着孩子一起看一起学,可以更好地帮助孩子,亲戚一听这么麻烦,总是说自己学不好,然后就放弃了。
这不是个例,还是有不少这样的父母。针对这种情况,最好的办法,我觉得是:把青少年的职业规划在中学阶段当初一门必修课去上,关键环节布置一些需要家长参与才能完成的作业,家长定会重视。
关于要不要退学的思考
专业不感兴趣,一定要通过退学来解决吗?或者说,专业不感兴趣这个状况,一个要解决吗?
我们当中有很多人最后从事的工作与所学专业不相关。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觉得大学学到的本质东西是看世界的角度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所学专业只是一个工具载体。大学里,除了专业方面的学习,还是对未来职业方向方面的摸索、和对个人从学生向社会人过渡进行思考的过渡平台。看学生用什么样的方式度过大学几年时光。
即使学着不感兴趣的专业,我们依然可以找时间去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和技能。现在更注重不同学科的融合,说不定这样反而能成就独特的优势呢?
说到最后,还是会发现,具体怎么选择怎么做,依然还是看个人认知。
所以,只有提高认知,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孩子还小,那就父母多学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