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中国文学史第二十二课《史记》与汉代历史散文(上)(笔记)

中国文学史第二十二课《史记》与汉代历史散文(上)(笔记)

作者: 筱笑盈盈 | 来源:发表于2024-05-14 12:45 被阅读0次

    主讲老师:啄木鸟的卓

    汉代历史散文的发展趋势,以及司马迁的生平活动和其著作《史记》。

    汉代历史散文的发展经历了从纪言祭祀为中心到以人物为中心的转变,司马迁撰写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司马迁的一生经历了太多的磨难和屈辱,但仍忍辱负重的完成那部恢宏巨作。

    《史记》成为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还被推崇为文学典范,历千年而不衰。

    《史记》是中国古代史书编纂体例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它以人物传记为中心,通过记叙人物活动来反映历史事件。

    《史记》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到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不仅是中国官方正史“二十四史”之一,也是其他史书编纂的依据。

    一,汉代历史散文的发展趋势与代表作品

    从秦到西汉是中国古代散文诸体渐趋完备的时期。

    秦代由于时间短暂,在文学上的建树很少,可以称述者,只有在统一六国之前由秦相吕不韦招集门客编成的《吕氏春秋》和李斯的《谏逐客书》。

    汉兴以后,陆贾、贾谊、刘安诸人总结前代历史教训和诸子百家之说,其文铺张扬厉,纵横捭阖,犹有战国遗风。

    董仲舒的策对和刘向的奏议叙录以如何巩固中央集权制为讨论重点,雍容典重,宏博深奥,形成汉代议论文风格。

    将文学作品放入历史进程中去理解,无论是哪个时期,都是历史的某个阶段。

    汉代文学在价值取向、审美风尚、文体样式等诸多方面为后世树立了典范。

    陆贾,早在刘邦称帝之初就在其面前时时称说诗书,并著文12篇纵论秦所以失天下、汉所以得天下和古代帝王的兴衰成败之理,号为《新语》。

    年轻的思想家贾谊(前200-前168),把汉代政论体散文的创作推向一个新的高度。《汉书·艺文志》记载贾谊散文共58篇,收录于《新书》。其作品大体可分为三类,一类是专题政论文,如《过秦论》;一类是就具体问题所写的疏牍文,如《陈政事疏》;还有一些是杂论。

    《过秦论》是贾谊政论散文的代表作,行文中采用了排比式的句子和铺陈式的描写方法,极尽夸张和渲染,造成一种语言上的生动气势,恰似秦人以排山倒海之势来统一六国一样不可阻挡。接着笔锋陡转,运用对比的方法,写秦始皇自以为这个有“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可为子孙“万世之业”的帝国,竟然会在转眼之间,被陈涉这个“甕牖绳枢之子”,“材能不及中人”者,以摧枯拉朽之势轻而易举地灭亡,给人以强烈的心灵震撼,从而总结出秦亡的教训:此乃“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文章取名“过秦”,实则是借此来警告汉朝皇帝不要重蹈亡秦覆辙,故全文取一句野谚结尾:“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也。”

    由此,我们不但能见到作为汉初思想家贾谊关注国家政治的热情和深刻的思想,还能见出他的才思、智慧和人格风彩。

    此文虽为说理,有浓厚的战国纵横家遗风,但是在遣词造句中又处处流露出诗人的气质,词语讲究,多用修饰,感情充沛,行文流畅,可视为汉初散文的典范之作。

    西汉散文中文学成就比较突出者,还有董仲舒(前179-前104)、刘向(前79-前8)的策对叙录。

    先秦时期的历史散文,如《左传》、《战国策》、《国语》等,这些作品都记录了当时的历史人物和事件。

    古代人非常重视历史的传统,用历史人物事和言来记录和阐述。

    二,历史散文的演变与特点

    早期的历史散文以事件和言论为提纲,没有明显的文学性。春秋时期的作品以记言祭祀为中心,注重事件和言论的附庸人物。战国时期开始以人物为中心,注重展现历史人物的个性。汉朝司马迁以历史人物为中心,充分刻画和展现历史人物的命运和精神面貌。

    总之,历史散文的发展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以事件为主到以人物为中心的过程。

    三,《史记》的历史价值与传承

    司马迁的《史记》被认为是中国传记文学的典范,它的文字生动、曲折,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后世的文学家开始另辟蹊径,将历史领域交给历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成为了后世无法企及的顶峰。

    《汉书》、《唐书》等史书在史料和文学成就上都超过了《史记》。此外,还有子书、野史等文学类别,如韩非子的《吕氏春秋》,以及汉代时期的杂史,如《列女传》等。

    四,司马迁的一生及其对史书的贡献

    司马谈是司马迁的祖辈,他转行做了使官,影响了司马迁的就业方向。

    司马谈在他十岁时接到了长安,父亲带着他学习历史资料,并为他请了两位老师。他们发现仅凭文字记载不足以支持编撰史书,于是开始实地考察。

    司马迁在实地考察中积累了经验,最终成为了下一任太史令,负责修史和监管天文历法。

    五,司马迁的创作历程与《史记》的巨著

    司马迁在公元前99年创作《史记》时,遇到了人生中最悲惨的事。李广师孙李陵因后方支援不及时,被匈奴围攻,最终被俘。

    司马迁为李陵辩护,但汉武帝仍将李陵一家处死。司马迁在牢狱中度过了5年,后得以大赦天下,被提拔为中书令。

    他忍受着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折磨,终于完成了史记。这部巨著《史记》包含了从黄帝时代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内容,被誉为文学典范,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六,司马迁生平及其写作生涯的解读

    司马迁的生平活动与写作史记密切相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 家庭和家庭背景,司马氏家族与史官有关系,司马谈是太史令,与历史有关,他的导师董仲舒和孔安国对他的文学才能有重要影响。

    2. 中青年时期的漫游,他走遍了大江南北,积累了丰富的素材,为写出高质量的作品奠定了基础。

    3. 李陵之祸,司马迁根据对李陵的了解,认为李陵投降并非真心,后来李陵被俘虏,苏武被流放,司马迁通过这封信劝告李陵尽快回来。

    七,司马迁的《史记》及其历史意义

    司马迁在创作《史记》时,正值汉武帝时期,汉武帝对结党非常恐惧,因此认为司马迁与李陵结党。这件事让司马迁认识到了汉武帝的偏师和政治内幕的黑暗,同时也让他认识到自己的社会地位的卑微。史记共有130篇,记录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的3000多年历史阶段。

    虽然史记在创作过程中有增补,但史学家认为这是可信的。

    八,司马迁的历史增补与写给其友人任安的回信

    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和《碑不遇赋》的故事。

    司马迁在狱中写信给他的朋友任安,任安收到信后内心悲痛,回信告诉司马迁不要杀自己。

    后来汉武帝因太子刘据被冤枉而下令处死一批与太子有关的人,但任安没有接应太子,导致汉武帝对太子的态度产生了怀疑。最后,司马迁收到任安的回信后,设法救援。

    《报任安书》作者在信中以激愤的心情,饱满的感情,陈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抒发了为著作《史记》而不得不含垢忍辱苟且偷生的痛苦心情。

    第一段,先说明任安来信的内容,再就答复迟表示歉意。

    第二段,说明自己因受宫刑,已不属士大夫之列,难以参预朝议。

    第三段,陈明自己惨遭宫刑的原因。

    第四段,申述自己遭受极辱而不自杀的原因。

    第五段,进一步说明自己受腐刑后隐忍苟活的原因,是为了完成《史记》。

    第六段,再次向任安表述沉痛羞辱的愤懑心情,并陈说他对馀生的看法。

    全文结构严谨,层次井然,前后照应;说理和叙事融为一体,清晰透辟;语言丰富而生动,句子或长或短,以排比、对偶句穿插其间,使文章更富于感情色彩。文章发语酸楚沉痛,笔端饱含感情,不仅是一篇不可多得的文学作品,而且具有极其重要的史料价值。

    九,李白与司马迁的遭遇及其心路历程

    司马迁在遭遇宫刑后,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和感慨。他感叹自己生不逢时,生活在这个黑暗的世界中,感到非常孤独。他经常按照儒家的克己复礼来要求自己,但在这个世界上,名和利难以分辨,人穷志短,很难有所成就。

    尽管如此,司马迁依然保持着对未来的期望,他相信只要努力,总会有所收获。

    十,司马迁的《史记》及其史学价值

    司马迁在写史记时,对屈原产生了认同感,认为他们的遭遇都是相同的。

    司马迁的史记内容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史记的价值:

    1.建立杰出的通史体裁

    《史记》是中国史学史上第一部贯通古今,网罗百代的通史名著,正因为《史记》能够会通古今撰成一书,开启先例,树立了榜样,于是仿效这种体裁而修史的也就相继而起了,通史家风,一直影响着近现代的史学研究与写作。

    2.建立了史学独立地位

    中国古代史学是包含在经学范围之内没有自己的独立地位的,所以史部之书在刘歆的《七略》和班固的《艺文志》里,都是附在《春秋》的后面。

    自从司马迁修成《史记》以后,作者继起,专门的史学著作越来越多。于是晋朝的荀勖适应新的要求,才把历代的典籍分为四部:甲部记六艺小学,乙部记诸子兵术,丙部记史记,皇览,丁部记诗赋图赞。

    从而,史学一门在中国学术领域里才取得了独立地位。饮水思源,这一功绩应该归于司马迁和他的《史记》。

    3.建立了史传文学传统

    司马迁的文学修养深厚,其艺术手段特别高妙。往往某种极其复杂的事实,他都措置的非常妥贴,秩序井然,再加以视线远,见识高,文字生动,笔力洗炼,感情充沛,信手写来!莫不词气纵横形象明快,使人“惊呼击节,不自知其所以然”。(《容斋随笔·史记简妙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中国文学史第二十二课《史记》与汉代历史散文(上)(笔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mpmf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