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每周一文
漫读碎语||漫读摘记《周亚夫军细柳》备课资料3

漫读碎语||漫读摘记《周亚夫军细柳》备课资料3

作者: 书山花开 | 来源:发表于2018-11-28 20:38 被阅读6次

文/书山花开

(尚学锋著《中国散文通史·两汉卷》两节分析《史记》,第一节总评《史记》,如“司马迁与《史记》的创作”、“《史记》的进步思想”、“司马迁的一家之言”,第二节则分析其“散文成就”。摘抄是三个方面所述的“散文成就”,单选择其中各方面的一个事例分析段落的内容。)

(28)理想化的人物描写。以《李广传》为例:

以上三次经历,李广都是绝处逢生,他的勇敢和精湛射技,都在这非凡的经历中展现出来。平心而论,这三次经历本来都不是胜仗。作为名将军,李广在军事指挥方面也有不当之处,例如他身为主将,却离开大军只带少数人去追逐匈奴射雕者,以至身陷险境,这不是一个成熟的指挥官应有的行为。但司马迁淡化这些情节,而用重笔浓墨去渲染李广在危急时的表现,以突显其英雄本色。另外,文中还大力表现李广治军简易、与士卒同甘共苦,深受世人爱戴的情景,又在文的“太史公曰”极力赞赏他。客观地说,作为历史人物,李广无论是指挥才能还是战功都不能和同时期的卫青、霍去病相比。无论出于何种原因,李广屡战屡败是不争的事实,因此他始终未能实现封侯的愿望。但在司马迁笔下,李广是一个远远高于卫青、霍去病的英雄,,他的勇武令人赞叹,他壮志未酬,饮恨而亡的遭遇更是令人同情。千百年来,人们不断咏唱:“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长忆李将军”。李广也和项羽一样,成为一个充满理想色彩的符号式的艺术形象。(p127,《中国散文通史·两汉卷》,下同)

(29)戏剧化的叙事。例子选自《魏公子列传》,写的是信陵君与侯生的故事。

《史记》的叙事精彩生动,富于传奇性,带有戏剧化的特点。其中很多作品,情节曲折,刻画细致,矛盾冲突紧张激烈,故事性很强。作者围绕情节的展开,运用铺垫、渲染、伏笔、照应等手法,大胆设置悬念,制造波澜,造成了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如《魏公子列传》中写信陵君与侯生的交往,就是一段十分生动的故事。文中先交代信陵君礼贤下士,多次礼聘侯生,他都不受。又写信信陵君亲自请侯生赴宴,他却在途中去探望友人朱亥,故意让信陵君久等,暗中观察他的反应。作者又特意交代其他人物的表现,以反衬信陵君的谦恭:“当是时,魏将相宗室宾客满堂,待公子举酒;市人皆观公子执辔;从骑皆骂侯生。而公子却颜色愈和”,“色终不变”。这时读者都会钦佩信陵君的谦恭下士,而又对候生的作法有些不解。直到后面,作者才通过侯生之口说出他这样做是为了成就信陵君的好客之名。至此,情节暂告一段落。接着,文中又交代信陵君为救赵率领门客去与秦军决战,临行前向侯生诀别,他却十分冷淡,引起信陵君不快。等到信陵君重又回来讨教时,他才笑道“臣固知公子之还也”,并在信陵君一再请求下,说出了早已成竹在胸的计谋,又向他推荐了朱亥。然后,作者又交待信陵君在朱亥等人的帮助下,完成了窃符救赵之举;并补叙侯生在信陵军到军中后,北向自刎以报答他。到这里,一段曲折的故事才告结束。文章情节紧凑,有伏笔、有照应,波澜起伏,悬念丛生,对人物的情态、心理也刻画入微,如同一篇妙趣横生的短篇小说。(p132)

(30)激荡不平的情感。以《伯夷列传》为例进行分析,如下:

此文只用少量文字叙述伯夷、叔齐的事迹,其余大部分篇幅都用来咏叹议论。司马迁先说伯夷、叔齐的事迹是孔子所详述的,不像许由那样渺茫难信。在叙述伯夷叔齐的事迹时,记载了一首两人临终前唱的歌,歌中说武王伐纣是“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并感慨“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这首歌虽说出自伯夷、叔齐之口,实际包含了司马迁对汉代现实的感受。文中又对孔子关于伯夷、叔齐“求仁得仁,又何怨乎”的说法表示怀疑,进而列举自古及今好人遇祸、坏人得志的事实,说明世道的不公,对所谓天道发出了质问。文章自始至终充满了愤忿不平。(p135)

与《史记》或《周亚夫军细柳》有关的资料:

漫读碎语||漫读摘记《周亚夫军细柳》备课资料1

漫读碎语||漫读摘记《周亚夫军细柳》备课资料2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漫读碎语||漫读摘记《周亚夫军细柳》备课资料3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szzq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