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0一八年 二月六日
何谓《道德经》中的"德"?道是无形的,它作用于物,通过物的媒介而得(德)以显现道的功能。
"道"显现于物的功能,称为"德"。
"道"产生了万事万物,而内在于万事万物,在一切事物中表现它的属性,也就是表现为"德"。
在人生现实问题上,"道"体现为"德",是谓君子立身敦厚,存心朴实。
老聃将天还原成天空,"道",是先天空而生,"道"生万物,是天地之根,万物之母,宇宙万物的起源。
"道",无形无象,却可以变化成固定具体形象的天地万物。
老聃在《道德经》中好几个章节都在阐述"道"。《道德经》中的"道",是一切存在的根源,是自然界最初的发动者,具有无穷的潜在力与创造力。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的蓬勃生长都是在"道"的潜在力与创造力下,不断创发的一种表现,也可看作是一切存在的法则与规律。
众物,包括宇宙都在"道"的法则与规律中存在、发展、变化。
"道"覆育万物而不以万物为主宰,从养育万物中,使人感受到爱与温暖的氛围。顺任自然万物的繁衍、发展、淘汰、新生。
从"道"中效法"无为",表现在人类社会,无为,实际上是不妄为,不强为。
二月八日
老聃认为一切虚伪的文化腐蚀了淳朴的民众,与大道相悖。
所谓真正的道德是人们趋自内心的尊爱,而非制定的压制的规范。
老聃有着内心深沉的历史责任感与悲天悯人的情怀。
老聃常用辨证法看问题、说道理,老聃认为事物常在对立的关系中产生,曲中存全、栓中存直、洼中存盈、敝中存新。
老聃告诉人们,要开阔视野,虚怀若谷,静观其变,坚定朝自己的目标前进,也须审时度势,放谅自己的理想与抱负,以退为进的处世哲学。
老聃数次提到婴儿,婴儿是纯朴形象的解说,只有婴儿才不被世俗的功利荣辱困挠,无私无欲,淳朴无邪。
他明确反对制定规章戒律去约束、塑造人,反对用腐儒的规范说教扭曲人性,而是让人们返回自然素朴的状态,即返璞归真。
他主张用宁静、柔和、退守的原则保身处世。
二月九日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力,自胜者强。老聃认为,个人的心灵修养可以让人具有智、明、力、强、富、志、久、寿这些品格与素质。死而不亡者寿,不是宣扬灵魂不灭,而指人的精神可以永垂不朽,通过在世时的学说、思想、精神可以长期影响后代的人们。
老聃宁可居于柔弱的一面,在对人与物进行深入而普遍的观察研究后,认识到柔弱的东西里蕴涵着内敛,往往富有韧性,生命力旺盛,发展余地极大。
柔弱是万物具有生命力的表现,也是真正有力量的象征。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这是深刻的辩证法的智慧。
知足,虚名与人的生命,货利与人的价值哪一个更可贵?任何事物都有自己发展的极限,超出极限则事物会向反面发展,故,凡事不可求全,勿贪图虚荣名利,要珍惜自身的生命、价值与尊严。
养成理想的人格。老聃认为心灵的深处是透明的,如一面镜,这一本明的智慧,上面蒙着人世的尘埃,应透过自我修养的功夫,作内观返照,净化心灵,清除蔽障,以本明的智慧,虚静的心境,览照外物,了解外物及外物运行的规律。
老聃所处的时代,生逢乱世,他看到世道危机四伏,生命随时随地受到威胁,因此他不主张靠战争、掠夺来保护自己,主张身处平和、清净无为的环境,不妄为、不伤害别人,做到少私寡欲,清静质朴,纯任自然。
"慈、俭、不敢为天下先",此三宝是老聃对"道"与"德"的社会实践的总结。
老聃身处战乱,目击太多暴力残酷场面,深感治国安邦离不开这三宝,因此极力阐扬。
二月十日
道家与儒家都认为立身处世的根基是修身。而不同的是,道家是充实自我,修持自我,以后随任自然发展。
而儒家则是有目的地去执行。即,一为自然的(道家),一为自持的(儒家)。
道德涵养浑厚的人,好比初生的婴儿,任何无礼的言行与困难都伤不了他。有道的圣人,方正而不生硬,有棱角而不伤人,直率而不放肆,光亮而不刺眼。
行任何事情要留有余地,广有蓄积,防范于未然,以无为的态度去有所作为,以不滋事的方法处理事物,以宁静恬淡的生活方式生活。
慎终如始。老聃认为一个人应发挥智能与技能的最佳状态,只有在心平静的自然状态下才能做到,持之以恒,树立信心与坚强的毅力,但也需依照自然规律行事。
(至此,时光回溯快已接近尾声,且行且珍惜)
备注:此篇整理于二0二三年 四月丨第一本随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