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借了一本武志红的《拥有一个你说了算的人生(活出自我篇)》,书本的第1页写着这样一段话——股神巴菲特的父亲一再对他说,尊重你的感觉,你的感觉越是别具一格,别人越喜欢对你说三道四,你就更需要相信你自己的感觉。
![](https://img.haomeiwen.com/i23979109/c598330f043e0bd8.png)
作者观察身边的人多年,得出了一个结论,一个人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ta的自我意识是在什么时候觉醒的。如果像巴菲特那样,从小就受到这样“另类”的教育,通常来说,很小就开始有自我意识,那么长大以后,他成功的几率就比其他人高出不少。
说到自我意识,作者提到以前参加过一个中英心理教育研修班,班级老师说,英国的小孩他们从小开始,说的最多的就是“不”。这一点跟中国孩子不太一样,中国的孩子通常只需要接受父母老师的指令就好,这也是父母和老师希望的,他们希望孩子听话,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如果哪个孩子总是在说“不”,那父母老师就会觉得这个孩子不乖,不听话,他们会想尽办法去更正孩子的行为,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的孩子说的最多的就是“好的”。
孩子如果勇于说“不”,背后其实包含了很多家庭背景因素。他可能在一个比较宽容和开放的家庭长大,在ta的家庭里,允许孩子表达自己的看法,只要孩子不愿意,就可以说不。从孩子开始拥有说不的权利时,孩子的自我意识就可能渐渐萌芽,对于每件事情都有自己的想法(大多数时候我们自己的想法都被大人抑制住了),而不需要时时刻刻都依照父母的意志行事。
我们一直说,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可以延续到孩子长大成人,甚至伴随ta的一生。因此,可以看出简单一个“不”字,对孩子来说有多重要。
作者身边有几个事业成功的朋友,他们就是不循规蹈矩,不墨守成规,不随波逐流的典型。虽说,自我意识的觉醒和事业成功无法完全划上等号,但是,自我意识觉醒无疑能让人活得更加通透,更加快乐。
作者在从事心理咨询行业前,在报社写过专栏,他的这本书有点类似心理学专栏文章的合集。对于读者来说读起来比较轻松。
这些年我看了不少心理学书籍,目的主要是为了自我疗愈。最近开始关注心理学课程,我越来越觉得,我们学习心理学很重要的一点要想办法让人格趋于完整。在我看来,自己的人格有点缺陷,性格过于敏感、小心翼翼、不敢表达自己心里真实的想法。
我一直想从事和“心理咨询”有关的工作。如果我们我希望帮助他人,那么首先就需要让自己趋于完整。关于合格的“心理咨询师”标准作者也有提及,他说有的人共情能力很强,听到别人表达心里的感受,或者产生负面情绪,听者也会受到影响。作者看来,没有共情能力和共情能力太过都不太适合做心理咨询行业。
让我们人格趋于完整的过程,其实是我们学习、自省、自愈的过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