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看苏轼苏辙两个人的幼年时期,他们基本是6岁入学堂,直接一年级,那时候也没幼儿园,但是入了学堂读的书都是论语、孟子、春秋这样的经典书籍。苏辙曾经说少年虽然背书不求甚解,但背诵了大量经典,这对他老年时自省有奇功。
最近又看冯友兰的一生,冯友兰基本十二岁之前也把四书五经全背过了。而他很幸运,20岁留学海外,又接触了西方教育方法。也就是他不能理解的时候有足够的积累,而一旦有个契机便无师自通了。
由此,自己在想最近几年这种死记硬背的教育方法被批判的很厉害,本着什么都打个问号,这种教育真的一无是处吗?我想不是。看儿童心理学,说孩子的情感、记忆、语言能力发育很快,但是理解力发育的较晚。我想这种年少时期遍读经典的方法,小孩固然不会理解,但充分发挥了小孩子大脑记忆力强的优势。
而西方的寓教于玩,培养孩子逻辑思维,独立动手能力更侧重早早的引导孩子理解力的发育。这当然是最好的,因为最终创造性都来自于独立思考。
但人成长都是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在不能理解时先记忆也不一定是坏事。只不过这个需要一个度,一个时间节点,慢慢过渡到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当然,这个点真的很难一概划定,每个孩子应该都不一样。这才是最主要的难题。
看冯友兰的哲学简史,他说西方哲学的金手指是逻辑学,看到的时候醍醐灌顶。是啊,他们从2000多年前的亚里士多德等哲学家传下来的就是逻辑辩证。而中国无论哪个家,都是把自己的哲学结论言简意赅的表述出来,没有论证,靠自己悟。这是东西方思维的差异。
我想如果在这边了,Ellie五六岁的时候,我也会让她背诵一些,包括中文、英文经典。反正这边的小学是快乐教育,基本不学东西,时间一大把,背过没坏处。如果回国,背诵相信学校催的也紧,我的侧重点应该是10岁左右培养她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是一个设想,不知道效果如何,每个家长教育孩子都是小马过河,只是此时此刻有感而发。后续看了其他书再修正补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