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在网上有一个调侃性的段子:如果平时特别悠闲的闺蜜突然有一天变得异常忙碌,任何时候都约不出来,那么她家的孩子八成是快要上小学了。
这话说的一点都没有错。
![](https://img.haomeiwen.com/i3012112/ef743d416e4e4d1e.jpg)
闺蜜的女儿今年上幼儿园大班,一周七天的时间,她恨不得当成十四天过。
为了帮助女儿顺利渡过幼小衔接这段重要的时期,她把工作辞了。每天的任务除了接送孩子上下学,余下的时间就是带着孩子在各种特长班之间来回奔波。
几个月下来,闺蜜累的面色苍白,她抱怨说自己苦点累点算不了什么,孩子糟糕的成绩才是对自己最大的伤害。
其实她知道女儿已经很努力了,可是在看到别家的孩子比自己的女儿跳舞跳的好,画画画的好时候还是忍不住的批评指责。
我们都劝她不要这么紧张,放松心态对自己和孩子都好。
闺蜜无奈的叹了一口气,“我这辈子就这样了,没有任何发展了,但是我一定要把女儿培养成才,让她拥有一个美好的人生,所以现在绝对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闺蜜这颗沉甸甸的爱子之心,是可以被理解的,可是她的这种理念我非常的不认同,成才和美好的人生之间怎么可以划等号呢。
如果一个人小的时候连基本的快乐都不能拥有,那如何让他去理解何为美好。
小小的年纪没有了玩耍的乐趣,稚嫩的脸上写满的都是冷漠。
好多次我看到小女孩脸上挂着未干的泪痕,面无表情的练习着在妈妈看来可以出人头地的才艺。
或许是因为大多数父母吃过生活的苦,不想让孩子走自己的老路。又或许是自己的攀比心在作祟,怕自己的孩子被别家的孩子比下去,输在起跑线上。
无论出于哪种心态,父母的宗旨是一样的:一定要把孩子培养成为一个出色的人。
同一个世界,同样的父母,爱子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这种方式是错误的。
父母们往往喜欢按照自己的想法和需求去规划孩子的人生,把自己的期许强行加在孩子身上,却忘记的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是有自己的需求。
而这种看似“爱”的行为非但没有促进孩子更好的成长,反而给孩子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这些压力也会给孩子带来一些不可逆转的伤害。
![](https://img.haomeiwen.com/i3012112/450184a8e1dd1449.jpg)
在武志红的《为何家会伤人》里面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男孩从小学年纪起就被妈妈逼着上“培优班”,每天早晨六点就开始去上课,一直到晚上十一点才可以休息。
后来孩子慢慢的长出了白发,直到越来越多,头发白的像个小老头,她妈妈才带着儿子去看了医生。
最后医生给出的结论是精神压力过大。
可是回到家以后,这位妈妈只是在饮食上多加了一些核桃和黑芝麻,在精神上丝毫都没有给孩子放松。
每天依旧六点起床复习功课,甚至吃饭上厕所的时候也要多背几个单词。
这样,孩子就像是被逼着不停旋转的陀螺,妈妈就是那个用尽心思希望陀螺可以完成出色表演的操控者。
这样的悲剧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屡见不鲜,可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全陪妈妈”们热衷效仿呢。
书中给出了一个解释:这是极端的“有劲儿就往孩子身上使”,她们看似是为了孩子,但内心中,她们是为自己不能适应社会而焦虑。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这是一种投射心理,父母把自己的焦虑转嫁给了孩子,期望孩子去实现自己的心理需求。
正是这种期望转嫁的心理造就了越来越多的“全陪妈妈”。
确实,社会在不断地进步,而好多的妈妈们把所有的心思都用在了孩子身上,自己却止步不前。
毫不客气的说,这根本就不是爱,只不过是打着“爱”的旗号在转嫁自己的焦虑。
把自我寄托在别人身上是错误的,把自我寄托在孩子身上更是错误的。
都说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所以母亲唯有自己更好的成长,孩子才可以更好的成长。
![](https://img.haomeiwen.com/i3012112/086535d7f6b1367e.jpg)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案例。
一位妈妈为了让女儿把钢琴练好,时时刻刻盯着女儿,稍一出错就是严加训斥,最后导致女儿越来越讨厌弹琴,甚至会以自己生病为代价来逃离弹琴。
其实在最开始小女孩是很喜欢弹琴的,出现这样的情况母亲很苦恼。
后来经过别人的劝导开始给女儿更多的自由空间,把更多的时间用于自我提升生上。
无奈之下她听从了别人的建议,不再把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转而去寻找属于自己的乐趣。
孩子身心放松,又重新弹起了自己喜欢的钢琴。
后来妈妈会和女儿一起弹琴,但是妈妈不会再无休止的对女儿训斥,也不会一味的给女儿挑错,甚至有时候自己会故意弹错让女儿指点自己。
通过这种方式,女儿变得越来越开心,琴技也越来越好。
故事的结局是圆满的,但愿生活中也可以有一个美满的结局。
所以,希望每一个父母可以学着放下焦虑,放过孩子,给孩子一些空间,试着让自己成长。
![](https://img.haomeiwen.com/i3012112/afe7a6631d60d3ac.jpg)
武志红说,把压力转嫁给孩子是一种“双输”局面,对孩子的危害很多,家长也不舒服。因为孩子不容易心存感激,很多家长感觉很伤心。
其实改变这一现状很容易,就是懂得自我成长,然后和孩子一起成长。
父母自己在成长,这个过程中他们把大部分精力放在了自己的成长上,就会很少干涉孩子。
都说在一个家庭中,如果孩子出现了一些列问题,那么必然能送家长身上找到相关的原因。
张德芬曾经说过,放下对孩子的过度期望,孩子才能真正成长。父母过好自己的人生,孩子就没有问题。
所以为了孩子的成长,不要试图去改变孩子,而是改变自己。
文/两把刷学员:小禹麻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