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被称为“江南诗人”的戴望舒,在诗歌中描绘了烟雨蒙蒙中,江南小巷中的一次邂逅。
一场驻足于现代社会,却晕染着古典情调的忧伤幻梦。
摆脱了自由诗的奔放直白和格律诗的过于呆板拘谨,它唯美精致的外形,朗朗上口的乐感,字字珠玑下流淌出的那份诗情,朦胧而不晦涩,低沉而不颓唐,情深而不轻浮。
成为中国史上的经典之作。
用苍凉阴湿的色彩,为寻梦者构筑了一个美妙又是易醒易碎的梦幻。《雨巷》是作者在寻爱,失爱的伴奏下,唱出的一个寻梦者在寻梦路上,对美梦触而不得,得而复失的咏叹调。
在青砖灰瓦的雨巷里,在冷的,淡的,雅的色调里,所传达的忧郁和伤感里,产生出艺术的迷人光晕。
在雨巷中创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丁香结就是丁香的花蕾,象征着人们的愁心,中国古诗词中一个传统的表现手法。
其中化用了《蒹葭》中,“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形象和意蕴,“我身旁飘过的丁香一样的姑娘”与在水伊人,无论是在主人公,意境,神韵,情绪上,还是在诗人心目中的美好追求上,都有许多神似,写出了诗人对姑娘可望不可即的伤感,暗示了诗人内心深处执着的追求。
这两首诗的主人公,都是在苦苦寻觅,百般追寻,没有放弃。从意境上看,都是含蓄蕴藉的朦胧的,弥漫着一种优美而感伤的情绪。
诗人化身为主人公,营造出一种朦胧而伤感的画面。
富于音乐性,是其一个很突出的艺术特色。运用了复沓,叠句,重唱等这些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和婉转悦耳的乐感。叶圣陶称赞这首诗,为中国的诗歌开了一个“新纪元”。
象征派诗人追求的是把强烈的情绪,寓于朦胧的意象中,主张诗要写的像面纱后面美丽的双眼,传达出内心的最高真实。
此诗歌中,诗人构筑了一个富于浓重抒情色彩的意境,浓郁的象征色彩。孤独忧郁的我,雨巷徘徊的姑娘,悠长寂寥的雨巷,都带有强烈的象征意味。雨巷的泥泞阴暗,潮湿狭窄,悠长寂寥,或是沉闷窒息的黑暗现实的写照,或是理想失落的苦痛,或是遥望光明的执着。静美又苦涩的丁香姑娘,正是与一切美好事物的寄托。
诗歌成为灵魂休养和净化的方式,倾听自己生命的律动,而喃喃自语,向深处挖出了生命缺憾所带来的种种沉郁和悲凄,并一一展示开来。
1927,中国正处于一片白色恐怖之中。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动用军队,武装流氓屠杀共产党员和共产党领导的工会等组织。致使第一次国共合作开始破裂。
年轻的诗人把理想幻灭的忧郁,光明失落的苦闷,无路可走的彷徨等现实情绪,化作诗情,诗性,把灵魂沉浸于富于色彩象征的意象中,寻求解脱与抚慰。
梅雨季节的雨巷,总不是明媚开阔的,正因为这潜在的色彩基调,低沉忧伤缠绵悱恻的诗情才可以诗性的流淌。
又有人说这是一首纯粹的爱情诗。
作者的人生经历和爱情求索,特别是与梦中情人施绛年的那段恋情,可能是催化诗人诗情的艺术原动力。
女孩对戴望舒只是怀有敬重之心,在他的苦苦追求下,女孩同意了,但提出一个条件,戴望舒必须出国获得学位证,之后他赴法留学,回国时,爱人已移情别恋。
这成为一个永远散不开的丁香结,表象又是内里,成为内心复杂情绪的象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