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晚上,我接了兄弟郭总的电话,他当时正在金山的小河边,吹着清风纳凉。他问我有空吗?我说,在家里。兄弟说,聊聊天儿,也没别的事儿。
一不小心,就把话题扯开了,两个老头儿,从国情到经济,从经济到生意,从生意到家庭,从家庭到孩子…… 不觉间一个多钟头过去了,此间,屏幕上连续几次跳出另外两个兄弟的电话。
一个是老家的哥们,说,给我寄来几箱桃子,今天发过去了。另一个兄弟说,咱们的项目还要准备个投标文件。
我挂了电话,去客厅喝水的时候,撞到了刷抖音的老妻一双犀利的目光,她问,又在和谁吹牛?
郭兄弟当年在家贩猪、伐木,欠了些外债,12年,我在蒙自路icon有个项目,他说,他想来包点活儿干。我当时以为笑话呢!
结果,振臂一呼,来了三十几个人,大部分人竟然是工地上干过多年的熟练工。郭兄弟在老家无论贩猪还是伐木,从不欠人钱,有时候宁可自己亏也不欠别人的。因此,在老家口碑不错,又加上为人义气,周围团结了一帮子乡亲。
郭兄弟蒙自路项目亲历亲为,开了个好头,我帮他介绍了些客户,自己也拓展了几家,欠债还清了,还买了两套房,几部车,这几年在上海的发展一直顺风顺水!
郭兄弟说,年后组织了三、四十号工人,疫情防控结束之后,有一部分去了青岛,还有些直接说,家里不让再来!
我说,不着急,该来的总会来!话虽这样说,耳闻目染,工地上,几乎每个项目都出现了人员短缺。
联系到这几天,上海放宽了户口转入政策,外地双一流硕士,在上海具备落户条件。在上海高校读的硕士,无论双一流还是普通院校同样具备。
上海老龄化严重,年轻人的大量引入,无疑利好,但高房价,高生活成本,却又令很多优秀的人才忘而却步。
前些日子,儿子谈了个小姑娘,姑娘的爸爸建议孩子去武汉发展,说,上海一套首付的钱,在武汉能买像样的房子,人生百年,没必要活这么累!听起来不无道理,父母为儿女,出发点总是好的。
我问儿子的想法,他说,他喜欢上海,很多人想方设法留在上海,他不想轻易把自己甩出去。当然,上海的生活压力会很大,但年轻人没有点儿挑战注定平庸!
魔都是充满魔性的地方,机会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只要敢想敢干,一切皆有可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