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近些年来的发展日新月异,在国际上的声望也越来越高。尤其在处理新冠疫情的这件事上,足见其魄力和胸怀。
华为、海尔、小米等国内企业纷纷走出国门,这些领先的企业,加速我们国产企业全球化的脚步,祖国在未来有超越硅谷的潜力吗?
中国和硅谷企业崛起
创业在中国起步较晚。
早在1849年,旧金山掀起的淘金热,成了塑造硅谷区域文化的重大事件。
19世纪,旧金山附近发现的大量金矿,吸引了一大批移民,这些移民不是怀揣发现金矿的希望,就是想要去做一些与淘金热有关的营生。
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不想成为游手好闲的投机者!
这个只有千人的墨西哥土著小镇,各种设施和制度的极度缺乏都给了创业者巨大的机会。
而中国,创业型企业是从1978年经济改革浪潮开始后,才大量涌现。
得益于异常激烈的竞争力,中国创业型企业爆发力极强,发展迅猛。
从1978年到现在,短短几十年间,我国的“赤贫”人口已经减少了8亿!这个惊人的数字背后,是那些崛起的企业的功劳,他们提供的就业机会,让贫困的人,多了致富的路。
“动态能力”:以动应动
在这个日新月异,技术更替以小时计的年代,企业发展的长久与否,关键看这个企业的“动态能力”。
在不断实施公司转型的同时感知和抓住机遇的能力
也就是说,企业在感知到市场变化的时候,能够抓住这个改变,并将之转化为适合自己企业发展的路,从而达到企业转型的目的。
而这就需要企业富有创造能力,且有改变组织结构的魄力。
如曾经的胶卷大王“柯达”,在数字化相机出现时,没有能第一时间感知到数字相机对传统的胶卷相机带来的冲击力,更别说抓住数字相机有可能带来的机遇了。
在数字相机普及后,柯达公司的业绩直线下滑,直至破产。
因此,拥有“动态能力”的企业,才能更好地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
而这个特征,书中所书的硅谷企业以及5家被作者深入了解的企业都具备。
创新特征:硅谷企业VS中国企业
“戮力同心”,一个永保生机和活力的企业,其上下所有人必定都自发地超着同一个目标前行。
纵观硅谷的大企业,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拥有“宏大”的使命和愿景。
企业的使命和愿景,究其根本,代表着企业领导人的远见的愿景。
同时,拥有使命感和愿景的企业,更能吸引到具备同类使命感的人。
这在中国的大型企业中也很常见。
砸冰箱的海尔,其领导人张瑞敏深刻意识到质量好坏对企业未来的影响。上任第二年就将检测到的不合格产品当街砸掉,表明其对质量追求的决心。
这些领先的国内企业,在管理上突破传统模式,拥有能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中随机应变的管理模式。
毫无疑问,中国是一个创新型的国家,不论是政策还是企业自身的管理理念,都在与硅谷接轨。
中国与硅谷的battle,究竟能不能分出胜负?美国博士安妮卡在书中从多个角度进行了专业详实的分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