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宪章,名苏牧,字宪章,斋号静远,1916年6月出生于广东顺德,2008年10月27日6时逝世,享年93岁。1939年考取了国立中山大学,1943年报考母校中山大学研究生院,1946年硕士研究生毕业。
玄悟与植标志副市长、苏宪章参观陈东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书法展苏宪章先生幼时家境殷实,上小学时父亲出重金聘请前清朝进士陈勋伯、欧大原、欧大典、太史 岑光樾等人教授苏宪章先生习古文、书法。这些前清遗老都是著名的古文家、经学家、书法家,他们对这位聪慧的弟子要求非常严格,被诸位老先生视为可塑之材。
晚年作品,人老字老,反朴归真(玄悟藏)苏教授小的时候就经过了非常严格的训练,从唐楷欧、褚、颜入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清末民初,碑学理论和碑派书法深入人心,苏先生也因此受到碑学的影响,随后于北碑龙门二十品、散氏盘等周金汉石下了很大功夫。后来又师从罗香林、 简又文、冼玉清、罗尔纲、王力、 何香凝、 叶恭绰、 高剑父、 容庚、 商承祚诸位先生,在这些恩师的指导下,在学术及书法方面都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学书上追秦汉、北碑,兼习苏东坡、 董其昌、伊秉绶、何绍基,南北并重且能融会贯通。数十年来,在战火纷飞的求学年代,及受尽磨难的文革时期,苏先生都坚持临池不辍,不敢有丝毫的懈怠。他在八十岁时曾撰文感慨:“宪章髫龄学书,壮年奔走四方,粉笔生涯,荒疏书艺,老而无成,有负师恩。然而情钟翰墨,神往眉山,偶有所感则振笔挥毫,直抒胸臆,所谓自鸣天籁,不择好音,盖有动于中,不能自已者也”。
晚年作品(玄悟藏)苏老赋诗以自励:“六十年来守砚池,何曾点画似羲之,漓澌古瘦半无墨,写到生时是熟时"。现在能见到苏先生早期的作品不多,从苏老书展上,见过其早年小楷,用笔显然更温润古朴,不以顿挫为工,天然清新,更多钟法。由于文革时期颠沛流离,苏先生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作品都已经无处可寻,现在能见到的以他晚年作品居多,这些作品面目多类似清末民国时期的书法风貌,碑帖兼融,学碑却能摒除碑派书法常见的剑拔弩张,抛筋露骨的习气,透出温润闲雅的韵度,绚烂之极终归平淡,浓郁的书卷气扑面而来。清末民初以来,象苏老这样的一批老书家,他们固守着传统的碑帖结合的审美风尚,与当代书坛新材料、新思想层出不穷,取法范围更为宽泛相比较,他们的视野可能有所局限,但是恰恰因为这种局限性,却更好的保留了他们艺术风格的纯洁性。
自作诗书(玄悟藏)作为一名学者、书家,苏老虽然有如此丰富的人生阅历,但他没有多少以书名世的念头,他的艺术境界是勤奋临池与漫长领悟合成的产物,淡薄的胸怀,渊雅的学养,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他的书法品格。苏老作品的大小通常莫过四尺,如果挂在现代的展厅里,可能不会受到多少人关注,就如同苏先生一样,偏居岭南数十载,虽默默无闻,却安之泰然,以一个文人的傲岸与淡泊固守着自己一生的追求。
晚年作品(玄悟藏)苏老,出师名门大家,学富五车,研史究学,著作甚丰,但明志淡泊,从不自傲,平易朴实。他是中国书协会员,湛江书法家协会的创办者。常与饶宗颐、秦咢生、沈定庵等大家来往。苏老有求必应,相交者都以书作相赠,从未有易自己书作以利。
(静雅斋藏)转眼苏老离开我们而去已10年了,差点忘了这位低调的学者大家,是吴伶东君发微信提示,才想起编一简书以记怀。
玄悟幸藏得苏老十余幅书作,见书如晤,不忘苏老忘年交情,珍之惜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