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每天写1000字社会热点
那些为别人而活的人最后都活成了什么样?

那些为别人而活的人最后都活成了什么样?

作者: 纪霏嫣 | 来源:发表于2017-03-16 12:21 被阅读144次
图/画家 Tamara Muller

跟朋友聊天,从她结婚聊到现在,孩子两岁多,还小,需要照顾,于是她专心在家做起了全职妈妈。小时候一手带大弟弟的我自然是清楚带一个孩子的艰辛,且不说我还只是在父母安排好一切的前提下带的弟弟。

话题不可避免的聊到工作,她婚后便着急备孕、生产,自然是歇了许久,现在有了孩子,想出去工作,但婆婆却并不愿意帮她带孩子,她便只好就此放弃想法专心带娃。我问她,为什么不多争取,毕竟当今社会,经济能力决定家庭地位,回答再一次跟我想象的如出一辙:都是为了孩子。如此简单一句话,捆绑住了多少原本独立的灵魂。

有次了解到另外一个朋友的想法,已婚,夫妻两认识至今15年之久,从初中便在一起,那时他也才13岁,算是早恋。婚后五年,一直都没要过小孩,问他是否真能接受丁克,他回我一段话,也是这段话,我才终于发现原来这世上,是真有这么豁达洒脱的人存在。

“其实你回头想想,我们这一辈子,前二十年为了报答父母恩情在活,等到二十多岁的时候匆匆成家,生了孩子又为孩子而活,连自己的青春都没有好好享受过就急于步入下一个阶段,这样的人一抓一大把,但他们活着的意义又是什么?许多人都问我,不生孩子老了怎么办,那都是以后的事,最坏的情况也不过是找个养老院度过晚年。”
图/画家 Tamara Muller

两种截然不同的活法,却生生拉开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我思考良久后发现,身边太少为自己活的人,以至于讨论许多问题时,对方的回答中总有如此字眼:我爸是这样认为的、我妈是这样认为的。但若问他们,那你的想法呢,要么对方陷入沉思,要么继而回答:我觉得我爸(妈)说的挺对,然后我开始明白,无需再作交谈。

许多中国式家庭的观念便就是如此:一个原生家庭,父母本着一切为了孩子的原则,创造出许多用来捆绑孩子的条件,因为投入太多在孩子身上,所以接受不了孩子离开自己,所以古人创造了“父母在,不远游”这句话,用所谓的孝道文化捆绑孩子,一代代这样轮回着。甚至有些父母表达出来的观念是(多体现在母亲身上),你不能离开我,你离开我我就会死。孩子在家庭中,处处受限制,且处处感觉不到自由,这种限制使他觉得喘不过气,但他不能逃离,因为他一离开,父母便会死,于是在这种情况下,一家人如歪脖子树一般扭曲在一起,相爱相杀。

我妈经常向我表达的思想是:到了你这年龄,结婚生孩子就可以了,你现在不结婚,不去相亲,再大一点,就会是别人挑你。我们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已经有了你。这便是传统理念所带来的弊端,许多同我一般大的人都会如此在内心深处给自己设限,于是父母表达的东西便在他们脑海里根深蒂固。

我反问我妈,其实你可以不用那么早就结婚生子,你完全可以在自己年轻时为自己去活,但收到的答案是,年代不同,她们那个时代结婚太晚的人都会被人视作“有问题”。但明明知道年代不同,她还是习惯拿着古旧的思想来聊,我也惯于她被我反问到无话可说的地步。

图/画家 Tamara Muller

许多人组成家庭后,便全身心投入家庭,于是很多晚归的丈夫理直气壮地回答妻子:我加班,我做这一切都是为了这个家。而妻子也是同样想法:我为这个家做这么多,为什么你看不见。所以大大小小的家庭都在问题中生活着。

我们被套上冠冕堂皇的帽子——为了家庭、为了孩子、要孝顺。其实没必要活那么累,当下你是谁,以后还做自己便好,一辈子为别人活的人,并非伟大,只是在一个个摆脱不了的圈套里伪装着自己。

年幼时父母生养你,父母年老时你养他们老,这是天经地义,就好比你养育孩子是一样的,不必活在想象中非要活出伟大。真正伟大的,是你保持清醒的头脑,活出自我,而并非为谁而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那些为别人而活的人最后都活成了什么样?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nadn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