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人生本质上是一场修心之旅。通过不断的对外观察,探索,通过收到反馈练心的一个过程。
从来我们到这个世界,到我们离开。我们会借由肉身经历许多场景,面对很多事情。这些场景和事情因人而异,也因每个人的上一个选择而异,就像GMAT考试时题目的难度一样,是自适应的。
我们出生于不同的家庭,好的,差的,贫穷的,富贵的,有爱的,充满暴力的等等。还有时,我们本身可能是意外出现的,是不被期待的。这些都是人生的初始化场景。父母提供的基因,加上生存的环境,给了我们进入游戏的初级装备。基于此,我们开始修炼之旅。
一开始,我们都是很纯粹的。生下来的时候,不舒服的时候,我们放声大哭。碰到开心的事情,我们开怀大笑。碰到想不明白的事,我们能提出十万个为什么。碰到从来没见过的东西,我们会像猫一样,时刻琢磨着通过什么途径去探索一下它,比如嗅一嗅,碰一碰,还可以咬一下。
可随着环境的教化,这种纯粹在不断消失。我们的行为被拴上了更多的枷锁。比如说,我们一直被教导要在一个环境里成为优秀的人,成为在猎取资源上更强势的一方。
动物的竞争性似乎是刻在基因里的。人类从出生进入游戏场,就会被要求升级各种竞争技能。基因引导竞争是为了在食物紧缺的情况下,为个体争取更多生存下去的可能性而存在的。
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真正威胁到生存而引发的食物竞争几乎要趋近于0了。按照Hans Rosling在2017年出版的《Factfulness》一书中提供的数据,全球只有不到6%的新生人口存活至五岁的概率还处于“发展中国家”的水平,意味着大部分的孩子是可以健康长大的。所以,在个体层面存在的竞争更多是为了某种体面,荣誉,对更好的占有。是文明编织的一个故事。
许多人为了获得竞争优势,会做出许多舍本逐末的行为。往小说,压抑自己,为了达到目标,即便内心在强烈反抗,最终也选择与想做背道而驰的方向。往大说,为达目标忽视规则,行为触犯了约定俗成的游戏规则,而被罚停赛。
而对于竞争的过度强调,会带来一个畸形的看待世界的角度。
比如说,有人会去设想在某个特定的年龄段必须要把事情做成某种规模,由于“朋友圈”都到了手握资源的年纪。固然,资源是把事情做成的很重要的一个助力。不过,再重要它也是助力,本质是这件事情。而不是即将到来的那个阶段。事情对了,一个支点也能撬动地球。
还比如说,会出现顺境与逆境的概念。如果从事情这个点出发去看,顺逆境是不存在的。所有要经历的场景都是通向最终结果的必要步骤。反而逆境才是推动事情往前走的环节,“逆”实则“不逆”。
对“竞争优势”的渴望只是在修心之路上的一个维度。心还会有许多其他维度的渴望。比如基础的食欲,性欲等。这些渴望可能是人生的初始化场景带来,由基因带来。它会牵引着我们在不同的场景下做选择,从而又引发新的相关联的场景。忠实于内心去做每一个选择,哪怕会引发逆境。所有过去的选择,组成了一个个体的样子。在此基础上,调整未来的选择。
探索内心的渴望,收到反馈,调整方向,一直走在自己向往的道路上。就像小时候那样,想哭就哭,想笑就笑。又比那样更复杂一点,经历多种样式的哭,不同状态的笑。
大概就是这样了。
把背影留给观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