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11月20日(多云,14—24度)日晚开始上莘茹老师的第一节私教课。
老师让我先提出三个声音的困惑。我觉得自己这段时间是陷入了瓶颈期,有很多问题井喷式地暴露出来,这都是以前没有意识到的问题。比如上声压喉,比如吞音,比如声调太硬……我都要觉得自己不会说话了。
第一节课,就从我的这三个困惑开始。
世界上没有一样物体是孤立存在的,万事万物皆有关联。只是,我素不知道声音也是如此!压喉是因为声带紧张,声带紧张是因为肢体的坏习惯,比如伸脖子,比如仰头,比如翘下巴……一击即中,我全都有!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一上舞台就是翘下巴,却是今日问题的根源!牵牛要牵牛鼻子,没有找到问题的真正原因,一切的努力都是徒劳!老师教了放松喉咙小妙招——快乐地叹气!
吞音,是因为我的韵母发得不到位,不完整,尤其是前后鼻韵母。比如前鼻音,舌头放平,上颚和上牙往上抬……我曾经以为我吐字归音是很注意的。现在我知道了,我发前鼻音,以前我是有碰了,但是太草率,蜻蜓点水,没有“尽量”。所以发出来的音就不完整了。
老师诊断,声音太硬,是因为身体绷得太紧,不够放松。以前,上舞台主持,我亲爱的杨老师教我们挺胸收腹,小丁字步……但那是在舞台上,是我自己没能切换过来吧。朗诵需要的是自然,和直抵人心的真诚、真情。
第一节课的关键词:联系 细节 到位 自然 放松
二
11月21日 (多云 ,14—25度)主要练习前鼻韵母词语:安然 胆敢 感叹 摊贩 人参 深沉 神人 审慎 真人 振奋 深圳 狠狠 真笨 真沉 濒临 亲近 殷勤 亲信 引进 新近
晚上23:25分老师回复点评我的作业,从“审慎”开始,就不够清晰了。问题在于我的力度集中在嘴皮子上。应该是口腔打开就行了,嘴皮子不用那么用力。声音包在嘴巴里面,没有出来。前后鼻韵混淆了,是因为我的舌头还是没有放平,舌尖往前伸,去触碰上齿龈。
口腔打得不够来,是我的老问题,以后要按莘茹老师的方法多练习;发前鼻音要记住,舌头放平,尽量往前伸。
三
11月22日(晴间多云,16—27度)
继续练20个前鼻韵母。反复练,满意的录音才保存。把注意力集中在舌头,放平、往前伸,不知是不是好点儿了?
四
11月23日(晴间多云,16—27度)
还是前鼻韵母韵母,集中火力,逐个击破。
五
11月24日(晴间多云,18—28度)
我是第几个轮回这样练习?自己试过很多次出发,但每一次都无疾而终。希望这一次我可以走得远一点,远到——我想要抵达的地方。
六
11月25日(多云,16—24度)
每天都练相同的词语,还是不同的词语?这不是问题。核心在于前鼻韵母韵母。业精于勤而荒于嬉。每天坚持,舌头比之前灵活了。
七
11月26日(阴天,13—21度)因为老师出差,今天上第二节课。上课的时间是早上。
老师总是能亲切地鼓励我,给我信心哈。从对我的声音的特点,到每一次的作业。
但是,任何的问题都逃不过莘茹老师的慧眼,不,是慧耳呢。
新的问题是f——气的声音没有完全出来,上牙齿碰到下嘴唇有点多了。轻轻碰一下就可以了。啊哦!我居然从来不知道自己发这个声母有问题,为什么经常觉得自己的声音不对劲,发音部位的精细之处不到位,就是其中一大原因吧。
f,上牙齿碰到下嘴唇的力度,轻一点,再轻一点……
还有一个新的问题,老师料事如神,我果然存在的,就是w。我的上牙碰到下嘴唇了……难怪难怪我也曾经觉得不对劲咧!这是撮口呼呀,我是“理都懂”而已。
w,上牙齿不能碰到嘴唇,嘴巴嘟起来,先拢圆,再打开。
也许,这些,只是我的问题的冰山一角,希望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不断把问题揪出来,纠过来。
这节课,新的内容是“气沉丹田”。对于我来说,这个概念,多年以来一直披着神秘的面纱,高高在上,我觉得我无论如何都不能接近她的呀!但老师说是“简单”的,没有那么玄乎——
蹲马步。小腹微收。其他部位完全放松。数数,呼吸与数数的速度一致,尽量快。就数一、二、三、四,更好控制气息。
我感觉到小腹在动,有一种力从下面支撑着声音。
老师说,知道了这种感觉,平时说话的时候就会发现,说话的时候,小腹是在动的,这就是用气在说话了。
这就是用气在说话了?
我用这种感觉读了一段话,果然轻松。我真的是用气在说话了?
而气沉丹田的整个过程是怎么来的呢?
我们以前教过小朋友闻花香。现在老师让我想象闻让人垂涎欲滴的鸡腿味儿。想想那一股味道从胸腔一直往下,往下到小腹以下,可是小腹以下三指处酸胀的感觉,我还是感觉不到。
也许是气息不够?
八
11月27日(阴天,零星小雨,16—21度)
下午老师点评了我的作业。诊断关于“气沉丹田”。一是因为气少了,二是因为气到中间就跑了,三是憋在中间了。我应该是属于第三种,说明身体紧张。老想着一定要让气沉下去……越想身体越紧张,越下不去。啊哈,又是瓦伦效应!
记住,身体完全放松!
朗读的时候,也是放松,与一个可触摸的对象交流。不是为展现声音的华丽,而是让自己表达的内容真正走进受众心里。有内涵的东西才能久远。由此我想,一个人的声音里,其实也是藏着TA走过的路,读过的书吧,阅历,而不是技巧,才能成就好听的声音。有些经历,也许每个人都有,但有些人没有感触而已。比如落叶的声音,比如下雨的声响,比如我们遇见的每一个人,他的眼神、他的微笑、他的哀伤、他的或者轻快或者沉重的脚步……或者,更应该说,一颗善感的心,成就自己的好声音吧!
艺术总是来源于生活,莘茹老师的声音法宝也是如此。
这节课学的声音法宝之一是鸡叫——让声音立体、干脆、有质感。之二是嘿哈——让声音有力度、有穿透力。
万事万物都是我们最好的老师,大自然中的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当我作出吹气的嘴型,模仿母鸡的“咕咕咕咕”声音的时候,觉得自己能比较轻松地发出饱满的声音,口部的肌肉也得到了拉伸。想起以前做口操来了。相比之下,学母鸡叫是有生命力的,口部操就是机械操练。
嘿哈,跟以前练的不一样。站起来,全身放松,小腹微微收缩。慢慢深深吸气,到达胸腔,稍微运一下气,把“嘿”发完,气到丹田了,不能停,马上“哈”,通透的一声。因为“嘿”的时候全部的气息已经到达丹田,然后“哈”出来。“嘿哈”就是气沉丹田的过程。放松放松,不要有心理暗示,不要有心理负担。
今天这节课的关键词:放松 方法
九
11月28日(多云,12—19度)
基础练习必须的。
还挑了一段《胡适的白话文电报》来练习。因为这一篇中w声母的字儿出现的频率比较高,想让自己在实际语流中注意w的发音。
还是会疏忽,上牙碰到下嘴唇。
要改变一个积年的习惯呀!
十
11月29日(阴间多云,11—18度)
下午,我向老师提出了我声音上的又一个困惑:后口腔打得不够开。
晚上,老师点评了我的作业。母鸡叫,我发出来的声音像“郭郭”了,我知道了,因为我过于刻意去学母鸡的叫声了,而这个练习是针对本来偏暗的韵母“u”的,当我们开心地发出“咕咕咕咕”的时候,这个韵母就没有那么暗淡了。嘿哈,我是喊出来了。我知道了,沉,往下,我没做到。朗读练习,还是端着,缺乏聊天、交流的感觉。
十一
11月30日(阴间多云,14—20度)早上上课。
今天的声音法宝之一:气泡音。按摩声带,放松喉咙,让声音更有质感。
这个以前也有接触过,以前有位老师说,气泡音其实就像小孩子含着一口水在玩儿。
其实气泡音是喉咙完全放松的时候,发出来的像泡泡的声音。
受以前练的“”气泡音“的影响,我总会不由自主地喉咙用力推。放松呀放松。
今天的声音法宝之二:牛叫。
万事万物都可以是融汇贯通的,比如说牛叫。如果我们找到了像牛那样的共鸣,声音就会越来浑厚、有磁性、通透,有震撼力。
老师引导我将上牙齿以及上牙齿后面那一块往上抬,这其实就是打开后口腔啦。有像做瑜伽拉伸的快感。小腹往里受,声音在口腔黎回旋,嘴皮子震动,胸腔在震动,这就是共鸣了吧。一直觉得不可触及的共鸣,找到一点感觉了哈。
想起以前在声音没话课程里提到的“枣核音”,我就是在那儿卡壳了。这个牛叫的状态,其实就是枣核音的状态吧。
老师还说得更简单,打呵欠到三分之二、闭着嘴巴嚼东西,这都是打开口腔的练习。
母鸡叫、牛叫、打呵欠、嚼东西……声音与身体一致,天人合一,取法自然。
今天的声音法宝之三:扔东西说“耶”。扔东西和“耶”只是形式,内核的是声音充分释放,不刻意地断和收,直到声音自然结束。
我的嘿哈还不对,与老师发的对比就知道了。我是往上走,将气提起来了。应该是往下沉嘿哈其实也是一个气沉丹田的过程。吸一口气,在胸腔酝酿一下,让气息慢慢往下走。想起学车教练说过的一句话:想清楚再做。练声也是要想清楚在做呀!
十二
12月1日(阴,零星小雨,13—18度)
基础练习是标配。此外,我选了带ao、ang、ou、ou等韵母的词语来练习,刻意注意开口度,有点别扭,但这只是过程。
12月2日(多云,11—19度)早上去帮lingdao办事,办完了,时间不尴不尬的,顿时心声一念,到山上去练声。我往环城路方向,爬上鸡翼山。天是那么蓝,风吹着青绿色的芭蕉叶发出温柔的沙沙声,芦苇的曲线是那么的柔和……我在山路边站定,开始打卡练声。母鸡叫、牛叫……树上的小鸟在叽叽喳喳,我觉得自己与这里融为一体。
我小跑着下山,嘴里在背诗。
十三
12月3日(晴,7—19度,干燥)
我的新问题,后鼻韵母。又牵扯出另一个问题,声音绷得太紧了。从参加普通话测试员培训开始吧,每一个字都要用力说清楚。这回得花大力气来改变自己。而后鼻韵母,主要是ang ,现在的问题是才发了三分之二。因为之前有个后口腔打得不够开的问题,所以专注于a吧。顾此失彼了。还是要反复刻意训练,形成肌肉记忆。还牵扯出两个问题:发一个音的时候,前面酝酿得太多,嘴巴周围太用力。我一直不知道这是问题,难怪自己的声音听来不自然。提醒自己,笑着说话,笑着说话。
这些问题是不是只是冰山一角?我希望在学习期间能揪出问题,纠正问题。
晚上,老师给我留言点评作业:跑步背诗,声音张弛有度,放松,增加声音弹性……(表扬的就先省略了)牛叫也是抛物线形状,声音往下走,不是飘在半空中,而是踏实的。然后,居然有尖音出现了。检查舌尖,不能碰到上齿龈、不能碰到牙齿、不能用力。
果然,冰山又露出来一些。细节、到位。
十四
12月4日(晴,9—20度,干燥)
晚上老师留言点评我的作业:
“亲民”有后鼻音的意思了。
牛叫的声音发闷了。
嘿哈之间中断了。
气泡音还是用喉咙推出来。
还是要加强“方法+实践”,老师已经把方法讲得很清楚了,师傅带进门,修行靠个人。我还是要多加揣摩实践。
十五
12月5日(晴,9—19度,很干燥)
一件高兴的事,就是气泡音能发得出来了!
牛叫也改善了,上牙齿以及上牙齿后面一块尽量往上抬,让声音有足够的回旋余地。
还学了新的声音法宝,念咒语:妈埋米墨母,拉来里乐路。我念了一下,觉得老师这是以简驭繁。看,妈、埋、拉、来,就相当于绕口令“白石塔,白石搭……”的作用了,i和u,e和o,也是容易混淆的一组音。
关于语言的表达,我梳理了一下。最好的作品是内容和情感的完美统一,非但文学作品,所有的作品都如此。比如语言表达,情感是灵魂,技巧是骨架,两者完美统一,才能走进受众的心里。而每一个人的声音里,藏着每一个人读过的书,走过的路。一个人内心丰富,Ta的声音才能丰富。从语言表达来说,因为某种原因,表达者会走进一个误区,做了技巧的奴隶。比如说我。接下来,我尽量清空自己,从头做起,体验情感,结合技巧。武侠中最高境界是无招胜有招,作诗文最高境界是平淡,技巧不落痕迹。语言表达同样入此,用了技巧,但是受众察觉不到技巧的存在。这是一座高峰,我努力攀登。
十六
12月6日(晴,9—20度)中午老师语音点评我的作业。总评是状态非常放松、自然。练声的时候,我觉得是屏蔽了周围的一切,世界上只有一个我。也许是这样的心态,能比较通畅地释放吧。
需要改进的地方:鸡叫要更有力度一些,把小腹的力量集中,支撑生音的力度。咒语,还要快乐一些,更快乐一些。想起口才班的情绪、表情训练,应该是殊途同归吧。
十七
12月7日,响晴的天气,昼夜温差很大,8-22度。不知道该穿什么衣服为好。
练声的时候,有意注意了鸡叫的力度,小腹微收,支撑。念咒语的时候,我用最快乐的状态。如果这时候旁边有一个人,他一定觉得我是发疯了!
十八
12月8日,响晴的天气,昼夜温差很大,8-21度。
想到以前我们的“备稿”,主要就是从重音、停连、语调等方面,也强调了情感,但就停留在这句应该是什么情感,那句是什么情感,该用什么调子,最终的落点,还是语调了。
老师多走了一步——体验生活。想想那些作家在创作之前,特别是写小说、报告文学、纪实散文的,不也都要去体验生活吗?有了生活体验,作品才是真实的,读者读了,会觉得,啊,作品中写的人就是我,写的就是身边的人,写的就是我们这个地方的事儿,有共鸣才有喜欢。
同样的道理,语言表达也是如此。语言表达是再创作,是用声音来还愿生活的场景,还愿生活的感受。如果没有真实的生活体验,语言表达就没有生命力,跟机器人读出来的没什么两样,再华丽的声音也无法打动受众。
情感推动声音,自然就会形成技巧。
哪怕是公众号的文章,也是生活的感受和总结。
莘茹老师引导我们用心地关注生活,关注生活中每一个鲜活的瞬间,我们会逐渐变得体验丰富,情感充沛,在面对不同的作品的时候,能对应到相应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从而支撑着语言的表达。
也许有很多人,每天都在走着相同的路,看见一样的人。但是,有的人对周围的一切熟视无睹,有的人,有一双慧眼,有一颗善感的心,TA能从生活中收获许多,成为自己成长的养分,比如,滋养着语言表达。
老师留的作业是:1.与小动物对话。2.观察菜市场大妈。
老师还问我,到这个时候还没让我开始朗读,是不是很奇怪?
我想起“无用与有用”这一对辩证关系,也想起了陆游的“功夫在诗外”,现在学语言表达,同样的道理呀!
十九
12月9日,响晴的天气,昼夜温差很大,8-21度。胡乱地穿衣服。偏偏今天还突然参加了简单的仪式。我说哎呀,衣服不好看。人家说,个性。
练声,注意模仿鸡叫的力度;注意模仿牛叫口腔要“立”起来,希望有一日我能克服后口腔打得不够开这个问题;咒语,我是非常快乐,我觉得自己被自己感染到了。练完声,收到一个好消息,我想,如果练声前收到,我的状态会不会更积极一些呢?
今天跟韦珺回顾了以前我们参加演讲比赛的往事,那样的一个年代,过去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