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iOS 架构设计
架构设计之View层

架构设计之View层

作者: Cheriez | 来源:发表于2017-03-07 14:50 被阅读31次

    一、View层架构是影响业务方迭代周期的因素之一

    一期PRD里的任务量和任务复杂度都会影响迭代周期能达到什么样的程度。抛开这些外在的不谈,从内在可能导致迭代周期达不到合理的速度的原因来看,其中有一个原因很有可能就是View层架构没有做好,让业务工程师完成一个不算复杂的需求时,需要处理太多额外的事情。

    一般来说,一个不够好的View层架构,主要原因有以下五种:

    • 代码混乱不规范
    • 过多继承导致的复杂依赖关系
    • 模块化程度不够高,组件粒度不够细
    • 横向依赖
    • 架构设计失去传承

    二、View层架构是最贴近业务的底层架构

    View层架构虽然也算底层,但还没那么底层,它跟业务的对接面最广,影响业务层代码的程度也最深。在所有的底层都牵一发的时候,在View架构上牵一发导致业务层动全身的面积最大。

    所以View架构在所有架构中一旦定型,可修改的空间就最小,我们在一开始考虑View相关架构时,不光要实现功能,还要考虑更多规范上的东西。制定规范的目的一方面是防止业务工程师的代码腐蚀View架构,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能够有所传承。按照规范来,总还是不那么容易出差池的。

    还有就是,架构师一开始考虑的东西也会有很多,不可能在第一版就把它们全部实现,对于一个尚未发版的App来说,第一版架构往往是最小完整功能集,那么在第二版第三版的发展过程中,架构的迭代任务就很有可能不只是你一个人的事情了,相信你一个人也不见得能搞定全部。所以你要跟你的合作者们有所约定。另外,第一版出去之后,业务工程师在使用过程中也会产生很多修改意见,哪些意见是合理的,哪些意见是不合理的,也要通过事先约定的规范来进行筛选,最终决定如何采纳。

    三、View代码结构的规定

    架构师不是写SDK出来交付业务方使用就没事儿了的,每家公司一定都有一套代码规范,架构师的职责也包括定义代码规范。按照道理来讲,定代码规范应该是属于通识,放在这里讲的原因只是因为我这边需要为View添加一个规范。

    制定代码规范严格来讲不属于View层架构的事情,但它对View层架构未来的影响会比较大,也是属于架构师在设计View层架构时需要考虑的事情。制定View层规范的重要性在于:

    • 提高业务方View层的可读性可维护性
    • 防止业务代码对架构产生腐蚀
    • 确保传承
    • 保持架构发展的方向不轻易被不合理的意见所左右

    首先苹果有一套《Coding Guidelines》,当我们定代码结构或规范的时候,首先一定要符合这个规范。

    然后,相信大家各自公司里面也都有一套自己的规范,具体怎么个规范法其实也是根据各位架构师的经验而定,我这边只是建议各位在各自规范的基础上再加上下面这一点。

    规范.png

    不要在viewDidLoad里面初始化你的view然后再add,这样代码就很难看。在viewDidload里面只做addSubview的事情,然后在viewWillAppear里面做布局的事情,最后在viewDidAppear里面做Notification的监听之类的事情。至于属性的初始化,则交给getter去做。比如说:

    <pre>

    pragma mark - life cycle

    • (void)viewDidLoad
      {
      [super viewDidLoad];

      self.view.backgroundColor = [UIColor whiteColor];
      [self.view addSubview:self.firstTableView];
      [self.view addSubview:self.secondTableView];
      [self.view addSubview:self.firstFilterLabel];
      [self.view addSubview:self.secondFilterLabel];
      [self.view addSubview:self.cleanButton];
      [self.view addSubview:self.originImageView];
      [self.view addSubview:self.processedImageView];
      [self.view addSubview:self.activityIndicator];
      [self.view addSubview:self.takeImageButton];
      }

    • (void)viewWillAppear:(BOOL)animated
      {
      [super viewWillAppear:animated];

      CGFloat width = (self.view.width - 30) / 2.0f;

      self.originImageView.size = CGSizeMake(width, width);
      [self.originImageView topInContainer:70 shouldResize:NO];
      [self.originImageView leftInContainer:10 shouldResize:NO];

      self.processedImageView.size = CGSizeMake(width, width);
      [self.processedImageView right:10 FromView:self.originImageView];
      [self.processedImageView topEqualToView:self.originImageView];

      CGFloat labelWidth = self.view.width - 100;
      self.firstFilterLabel.size = CGSizeMake(labelWidth, 20);
      [self.firstFilterLabel leftInContainer:10 shouldResize:NO];
      [self.firstFilterLabel top:10 FromView:self.originImageView];

      ... ...
      }
      </pre>

    其次:

    • getter和setter全部都放在最后

    • 每一个delegate都把对应的protocol名字带上,delegate方法不要到处乱写,写到一块区域里面去

    • event response专门开一个代码区域

    • 关于private methods,正常情况下ViewController里面不应该写
      不是delegate方法的,不是event response方法的,不是life cycle方法的,就是private method了。对的,正常情况下ViewController里面一般是不会存在private methods的,这个private methods一般是用于日期换算、图片裁剪啥的这种小功能。这种小功能要么把它写成一个category,要么把他做成一个模块,哪怕这个模块只有一个函数也行。
      ViewController基本上是大部分业务的载体,本身代码已经相当复杂,所以跟业务关联不大的东西能不放在ViewController里面就不要放。另外一点,这个private method的功能这时候只是你用得到,但是将来说不定别的地方也会用到,一开始就独立出来,有利于将来的代码复用。

    四、关于View的布局

    直接使用CGRectMake的话可读性很差,光看那几个数字,也无法知道view和view之间的位置关系。用Autolayout可读性稍微好点儿,但生成Constraint的长度实在太长,代码观感不太好。Autolayout这边可以考虑使用Masonry,代码的可读性就能好很多。

    五、何时使用storyboard,何时使用nib,何时使用代码写View

    我更加提倡用code去画view而不是storyboard。

    六、是否有必要让业务方统一派生ViewController

    我觉得没有必要,为什么没有必要?

    1.使用派生比不使用派生更容易增加业务方的使用成本
    2.不使用派生手段一样也能达到统一设置的目的

    为什么使用了派生,业务方的使用成本会提升?

    • 集成成本
      对于业务层存在的所有父类来说,它们是很容易跟项目中的其他代码纠缠不清的,这使得业务方开发时遇到一个两难问题:要么把所有依赖全部搞定,然后基于App环境(下开发Demo,要么就是自己Demo写好之后,按照环境要求改代码。这里的两难问题都会带来成本,都会影响业务方的迭代进度。

    • 上手接受成本
      新来的业务工程师有的时候不见得都记得每一个ViewController都必须要派生自TMViewController而不是直接的UIViewController。新来的工程师他不能直接按照苹果原生的做法去做事情,他需要额外学习,比如说:所有的ViewController都必须继承自TMViewController。

    • 架构的维护难度

    那么如果不使用派生,我们应该使用什么手段?
    我的建议是使用AOP。

    在架构师实现具体的方案之前,必须要想清楚几个问题,然后才能决定采用哪种方案。是哪几个问题?

    1. 方案的效果,和最终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
    2. 在自己的知识体系里面,是否具备实现这个方案的能力?
    3. 在业界已有的开源组件里面,是否有可以直接拿来用的轮子?

    我们先看第一个问题:方案的效果,和最终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
    方案的效果应该是:

    1. 业务方可以不用通过继承的方法,然后框架能够做到对ViewController的统一配置。
    2. 业务方即使脱离框架环境,不需要修改任何代码也能够跑完代码。业务方的ViewController一旦丢入框架环境,不需要修改任何代码,框架就能够起到它应该起的作用。

    其实就是要实现不通过业务代码上对框架的主动迎合,使得业务能够被框架感知这样的功能。细化下来就是两个问题,框架要能够拦截到ViewController的生命周期,另一个问题就是,拦截的定义时机。

    对于方法拦截,很容易想到Method Swizzling,那么我们可以写一个实例,在App启动的时候添加针对UIViewController的方法拦截,这是一种做法。还有另一种做法就是,使用NSObject的load函数,在应用启动时自动监听。使用后者的好处在于,这个模块只要被项目包含,就能够发挥作用,不需要在项目里面添加任何代码。

    然后另外一个要考虑的事情就是,原有的TMViewController(所谓的父类)也是会提供额外方法方便子类使用的,Method Swizzling只支持针对现有方法的操作,拓展方法的话,嗯,当然是用Category啦。

    七、MVC、MVVM等一大堆思想

    其实这些都是相对通用的思想,万变不离其宗的还是在开篇里面我提到的那三个角色:数据管理者,数据加工者,数据展示者。这些五花八门的思想,不外乎就是制订了一个规范,规定了这三个角色应当如何进行数据交换。但同时这些也是争议最多的话题,所以我在这里来把几个主流思想做一个梳理,当你在做View层架构时,能够有个比较好的参考。

    • MVC

    M应该做的事:
    1.给ViewController提供数据
    2.给ViewController存储数据提供接口
    3.提供经过抽象的业务基本组件,供Controller调度

    C应该做的事:
    1.管理View Container的生命周期
    2.负责生成所有的View实例,并放入View Container
    3.监听来自View与业务有关的事件,通过与Model的合作,来完成对应事件的业务。

    V应该做的事:
    1.响应与业务无关的事件,并因此引发动画效果,点击反馈(如果合适的话,尽量还是放在View去做)等。
    2.界面元素表达

    • MVCS

    苹果自身就采用的是这种架构思路,从名字也能看出,也是基于MVC衍生出来的一套架构。从概念上来说,它拆分的部分是Model部分,拆出来一个Store。这个Store专门负责数据存取。但从实际操作的角度上讲,它拆开的是Controller

    这算是瘦Model的一种方案,瘦Model只是专门用于表达数据,然后存储、数据处理都交给外面的来做。MVCS使用的前提是,它假设了你是瘦Model,同时数据的存储和处理都在Controller去做。所以对应到MVCS,它在一开始就是拆分的Controller。因为Controller做了数据存储的事情,就会变得非常庞大,那么就把Controller专门负责存取数据的那部分抽离出来,交给另一个对象去做,这个对象就是Store。这么调整之后,整个结构也就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MVCS。

    关于胖瘦Model

    胖Model包含了部分弱业务逻辑。胖Model要达到的目的是,Controller从胖Model这里拿到数据之后,不用额外做操作或者只要做非常少的操作,就能够将数据直接应用在View上,比如说

    <pre>
    FatModel:
    @property (nonatomic, assign) CGFloat timestamp;
    - (NSString *)ymdDateString; // 2015-04-20 15:16
    - (NSString *)gapString; // 3分钟前、1小时前、一天前、2015-3-13 12:34
    </pre>

    众所周知,强业务变动的可能性要比弱业务大得多,弱业务相对稳定,所以弱业务塞进Model里面是没问题的。另一方面,弱业务重复出现的频率要大于强业务,对复用性的要求更高,如果这部分业务写在Controller,类似的代码会洒得到处都是,一旦弱业务有修改(弱业务修改频率低不代表就没有修改),这个事情就是一个灾难。如果塞到Model里面去,改一处很多地方就能跟着改,就能避免这场灾难。

    然而其缺点就在于,胖Model相对比较难移植,虽然只是包含弱业务,但好歹也是业务,迁移的时候很容易拔出萝卜带出泥。另外一点,MVC的架构思想更加倾向于Model是一个Layer,而不是一个Object,不应该把一个Layer应该做的事情交给一个Object去做。最后一点,软件是会成长的,FatModel很有可能随着软件的成长越来越Fat,最终难以维护。

    瘦Model只负责业务数据的表达,所有业务无论强弱一律扔到Controller。瘦Model要达到的目的是,尽一切可能去编写细粒度Model,然后配套各种helper类或方法来对弱业务做抽象,强业务依旧交给Controller。举个例子

    <pre>
    SlimModel:
    @property (nonatomic, strong) NSString *name;
    @property (nonatomic, strong) NSString *sex;

    Helper:
    #define Male 1;
    #define Female 0;
    + (BOOL)sexWithString:(NSString *)sex;
    </pre>

    由于SlimModel跟业务完全无关,它的数据可以交给任何一个能处理它数据的Helper或其他的对象,来完成业务。在代码迁移的时候独立性很强,很少会出现拔出萝卜带出泥的情况。另外,由于SlimModel只是数据表达,对它进行维护基本上是0成本,软件膨胀得再厉害,SlimModel也不会大到哪儿去。

    缺点就在于,由于Model的操作会出现在各种地方,SlimModel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DRY(Don't Repeat Yourself)的思路,Controller仍然不可避免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代码膨胀。

    说回来,MVCS是基于瘦Model的一种架构思路,把原本Model要做的很多事情中的其中一部分关于数据存储的代码抽象成了Store,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Controller的压力。

    • MVVM

    MVVM是基于胖Model的架构思路建立的,然后在胖Model中拆出两部分:Model和ViewModel。关于这个观点我要做一个额外解释:胖Model做的事情是先为Controller减负,然后由于Model变胖,再在此基础上拆出ViewModel,跟业界普遍认知的MVVM本质上是为Controller减负这个说法并不矛盾,因为胖Model做的事情也是为Controller减负。

    注意:MVVM的关键是要有View Model!而不是ReactiveCocoa

    ViewModel做什么事情?

    就是把RawData变成直接能被View使用的对象的一种Model。举个例子:

    <pre>
    Raw Data:
    {
    (
    (123, 456),
    (234, 567),
    (345, 678)
    )
    }
    </pre>

    这里的RawData我们假设是经纬度,数字我随便写的不要太在意。然后你有一个模块是地图模块,把经纬度数组全部都转变成MKAnnotation或其派生类对于Controller来说是弱业务,(记住,胖Model就是用来做弱业务的),因此我们用ViewModel直接把它转变成MKAnnotation的NSArray,交给Controller之后Controller直接就可以用了。

    那么ReactiveCocoa应该扮演什么角色?

    不用ReactiveCocoa也能MVVM,用ReactiveCocoa能更好地体现MVVM的精髓。前面我举到的例子只是数据从API到View的方向,View的操作也会产生"数据",只不过这里的"数据"更多的是体现在表达用户的操作上,比如输入了什么内容,那么数据就是text、选择了哪个cell,那么数据就是indexPath。那么在数据从view走向API或者Controller的方向上,就是ReactiveCocoa发挥的地方。

    我们知道,ViewModel本质上算是Model层(因为是胖Model里面分出来的一部分),所以View并不适合直接持有ViewModel,那么View一旦产生数据了怎么办?扔信号扔给ViewModel,用谁扔?ReactiveCocoa。

    在MVVM中使用ReactiveCocoa的第一个目的就是如上所说,View并不适合直接持有ViewModel。第二个目的就在于,ViewModel有可能并不是只服务于特定的一个View,使用更加松散的绑定关系能够降低ViewModel和View之间的耦合度。

    那么在MVVM中,Controller扮演什么角色?

    View <-> C <-> ViewModel <-> Model,所以使用MVVM之后,就不需要Controller的说法是不正确的。严格来说MVVM其实是MVCVM。
    Controller夹在View和ViewModel之间做的其中一个主要事情就是将View和ViewModel进行绑定。在逻辑上,Controller知道应当展示哪个View,Controller也知道应当使用哪个ViewModel,然而View和ViewModel它们之间是互相不知道的,所以Controller就负责控制他们的绑定关系,所以叫Controller/控制器就是这个原因。

    前面扯了那么多,其实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在MVC的基础上,把C拆出一个ViewModel专门负责数据处理的事情,就是MVVM。然后,为了让View和ViewModel之间能够有比较松散的绑定关系,于是我们使用ReactiveCocoa,因为苹果本身并没有提供一个比较适合这种情况的绑定方法。iOS领域里KVO,Notification,block,delegate和target-action都可以用来做数据通信,从而来实现绑定,但都不如ReactiveCocoa提供的RACSignal来的优雅,如果不用ReactiveCocoa,绑定关系可能就做不到那么松散那么好,但并不影响它还是MVVM。

    所以Controller在MVVM中,一方面负责View和ViewModel之间的绑定,另一方面也负责常规的UI逻辑处理。

    • VIPER

    八、拆分的心法

    • 第一心法:保留最重要的任务,拆分其它不重要的任务

    在iOS开发领域内,UIViewController承载了非常多的事情,比如View的初始化,业务逻辑,事件响应,数据加工等等,当然还有更多我现在也列举不出来,但是我们知道有一件事情Controller肯定逃不掉要做:协调V和M。也就是说,不管怎么拆,协调工作是拆不掉的。那么剩下的事情我们就可以拆了,比如UITableView的DataSource。这篇文章的第一节就提倡了这个做法。除了这篇文章提到的内容以外,任何比较大的,放在ViewController里面比较脏的,只要不是Controller的核心逻辑,都可以考虑拆出去,然后在架构的时候作为一个独立模块去定义,以及设计实现。

    • 第二心法:拆分后的模块要尽可能提高可复用性,尽量做到DRY
      根据第一心法拆开来的东西,很有可能还是强业务相关的,这种情况有的时候无法避免。但我们拆也要拆得好看,拆出来的部分最好能够归成某一类对象,然后最好能够抽象出一个通用逻辑出来,使他能够复用。即使不能抽出通用逻辑,那也尽量抽象出一个protocol,来实现IOP。

    +第三心法: 要尽可能提高拆分模块后的抽象度

    也就是说,拆分的粒度要尽可能大一点,封装得要透明一些。提高抽象度事实上就是增加封装的力度,将一个负责的业务抽象成只需要很少的输入就能完成,就是高度抽象
    提高抽象程度的好处在于,对于业务方来说,他只需要收集很少的信息(最小充要条件),做很少的调度(Controller负责大模块调度,大模块里面再去做小模块的调度),就能够完成任务,这才是给Controller减负的正确姿势。

    如果拆分出来的模块抽象程度不够,模块对外界要求的参数比较多,那么在Controller里面,关于收集参数的代码就会多了很多。如果一部分参数的收集逻辑能够由模块来完成,那也可以做到帮Controller减轻负担。否则就感觉拆得不太干净,因为Controller里面还是多了一些不必要的参数收集逻辑。

    如果拆分出来的粒度太小,Controller在完成任务的时候调度代码要写很多,那也不太好。导致拆分粒度小的首要因素就是业务可能本身就比较复杂,拆分粒度小并不是不好,能大就大一点,如果小了,那也没问题。针对这种情况的处理,就需要采用strategy模式。

    针对拆分粒度小的情况,我来举个实际例子,这个例子来源于我的一个朋友他在做聊天应用的消息发送模块。当消息是文字时,直接发送。当消息是图片时,需要先向服务器申请上传资源,获得资源ID之后再上传图片,上传图片完成之后拿到图片URL,后面带着URL再把信息发送出去。

    这时候我们拆模块,可以拆成:数据发送(叫A模块),上传资源申请(叫B模块),内容上传(叫C模块)。那么要发送文字消息,Controller调度A就可以了。如果要发送图片消息,Controller调度B->C->A,假设将来还有上传别的类型消息的任务,他们又要依赖D/E/F模块,那这个事情就很蛋疼,因为逻辑复杂了,Controller要调度的东西要区分的情况就多了,Controller就膨胀了。

    那么怎么处理呢?可以采用Strategy模式。我们再来分析一下,Controller要完成任务,它初始情况下所具有的条件是什么?它有这条消息的所有数据,也知道这个消息的类型。那么它最终需要的是什么呢?消息发送的结果:发送成功或失败。

    <pre>
    send msg
    Controller ------------------> MessageSender
    ^ |
    | |
    | |
    ----------------------------------
    success / fail
    </pre>

    上面就是我们要实现的最终结果,Controller只要把消息丢给MessageSender,然后让MessageSender去做事情,做完了告诉Controller就好了。那么MessageSender里面怎么去调度逻辑?MessageSender里面可以有一个StrategyList,里面存放了表达各种逻辑的Block或者Invocation(Target-Action)。那么我们先定义一个Enum,里面规定了每种任务所需要的调度逻辑。

    <pre>
    typedef NS_ENUM (NSUInteger, MessageSendStrategy)
    {
    MessageSendStrategyText = 0,
    MessageSendStrategyImage = 1,
    MessageSendStrategyVoice = 2,
    MessageSendStrategyVideo = 3
    }
    </pre>

    然后在MessageSender里面的StrategyList是这样:

    <pre>
    @property (nonatomic, strong) NSArray *strategyList;

    self.strategyList = @[TextSenderInvocation, ImageSenderInvocation, VoiceSenderInvocation, VideoSenderInvocation];

    // 然后对外提供一个这样的接口,同时有一个delegate用来回调

    • (void)sendMessage:(BaseMessage *)message withStrategy:(MessageSendStrategy)strategy;

    @property (nonatomic, weak) id<MessageSenderDelegate> delegate;

    @protocol MessageSenderDelegate<NSObject>

    @required
    - (void)messageSender:(MessageSender *)messageSender
    didSuccessSendMessage:(BaseMessage *)message
    strategy:(MessageSendStrategy)strategy;

      - (void)messageSender:(MessageSender *)messageSender
         didFailSendMessage:(BaseMessage *)message
                   strategy:(MessageSendStrategy)strategy
                      error:(NSError *)error;
    

    @end
    </pre>

    Controller里面是这样使用的:

    <pre>
    [self.messageSender sendMessage:message withStrategy:MessageSendStrategyText];
    </pre>

    MessageSender里面是这样的:
    <pre>
    [self.strategyList[strategy] invoke];
    </pre>

    然后在某个Invocation里面,就是这样的:
    <pre>
    [A invoke];
    [B invoke];
    [C invoke];
    </pre>

    这样就好啦,即便拆分粒度因为客观原因无法细化,那也能把复杂的判断逻辑和调度逻辑从Controller中抽出来,真正为Controller做到了减负。总之能够做到大粒度就尽量大粒度,实在做不到那也行,用Strategy把它hold住。这个例子是小粒度的情况,大粒度的情况太简单,我就不举了。

    九、设计的心法

    针对View层的架构不光是看重如何合理地拆分MVC来给UIViewController减负,另外一点也要照顾到业务方的使用成本。最好的情况是业务方什么都不知道,然后他把代码放进去就能跑,同时还能获得框架提供的种种功能。

    • 第一心法:尽可能减少继承层级,涉及苹果原生对象的尽量不要继承
      继承是罪恶,尽量不要继承。虽然不可避免的是有些情况我们不得不从苹果原生对象中继承,比如UITableViewCell。但我还是建议尽量不要通过继承的方案来给原生对象添加功能,前面提到的Aspect方案和Category方案都可以使用。用Aspect+load来实现重载函数,用Category来实现添加函数,当然,耍点手段用Category来添加property也是没问题的。这些方案已经覆盖了继承的全部功能,而且非常好维护,对于业务方也更加透明,何乐而不为呢。还能再多额外两个好处:1. 在业务方做业务开发或者做Demo时,可以脱离App环境,或花更少的时间搭建环境。2. 对业务方来说功能更加透明,也符合业务方在开发时的第一直觉

    • 第二心法:做好代码规范,规定好代码在文件中的布局,尤其是ViewController

    • 第三心法:能不放在Controller做的事情就尽量不要放在Controller里面去做

    • 第四心法:架构师是为业务工程师服务的,而不是去使唤业务工程师的

    十、总结

    其实针对View层的架构设计,还是要做好三点:

    • 代码规范
      制定良好的规范,代码规范对于View层来说意义重大,毕竟View层非常重业务,如果代码布局混乱,后来者很难接手,也很难维护。

    • 架构模式
      选择好合适的模式(MVC、MVCS、MVVM、VIPER)
      架构模式具体如何选择,完全取决于业务复杂度。如果业务相当相当复杂,那就可以使用VIPER,如果相对简单,那就直接MVC稍微改改就好了。每一种已经成为定式的架构模式不见得都适合各自公司对应的业务,所以需要各位架构师根据情况去做一些拆分或者改变。拆分一般都不会出现问题,改变的时候,只要别把MVC三个角色搞混就好了,M该做啥做啥,C该做啥做啥,V该做啥做啥,不要乱来。关于大部分的架构模式应该是什么样子,这篇文章里都已经说过了,不过我认为最重要的还是后面的心法,模式只是招术,熟悉了心法才能大巧不工。

    • 工具集
      根据业务情况针对ViewController做好拆分,提供一些小工具方便开发
      View层的工具集主要还是集中在如何对View进行布局,以及一些特定的View,比如带搜索提示的搜索框这种。这篇文章只提到了View布局的工具集,其它的工具集相对而言是更加取决于各自公司的业务的,各自实现或者使用CocoaPods里现成的都不是很难。

    架构师要做针对View层的方案时,最好还是尽量遵守苹果已有的规范和设计思想,然后根据自己过去开发iOS时的经验,尽可能给业务方在开发业务时减负,提高业务代码的可维护性,就是View层架构方案的最大目标

    对于小规模或者中等规模iOS开发团队来说,做好以上三点就足够了。在大规模团队中,有一个额外问题要考虑,就是跨业务页面调用方案的设计。

    十一、跨业务页面调用方案的设计

    跨业务页面调用是指,当一个App中存在A业务,B业务等多个业务时,B业务有可能会需要展示A业务的某个页面,A业务也有可能会调用其他业务的某个页面。在小规模的App中,我们直接import其他业务的某个ViewController然后或者push或者present,是不会产生特别大的问题的。但是如果App的规模非常大,涉及业务数量非常多,再这么直接import就会出现问题。

    <pre>
    -------------- -------------- --------------
    | | page call | | page call | |
    | Buisness A | <---------> | Buisness B | <---------> | Buisness C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App |
    | |
    --------------------------------
    </pre>

    可以看出,跨业务的页面调用在多业务组成的App中会导致横向依赖。那么像这样的横向依赖,如果不去设法解决,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

    1.当一个需求需要多业务合作开发时,如果直接依赖,会导致某些依赖层上端的业务工程师在前期空转,依赖层下端的工程师任务繁重,而整个需求完成的速度会变慢,影响的是团队开发迭代速度。

    2.当要开辟一个新业务时,如果已有各业务间直接依赖,新业务又依赖某个旧业务,就导致新业务的开发环境搭建困难,因为必须要把所有相关业务都塞入开发环境,新业务才能进行开发。影响的是新业务的响应速度。

    3.当某一个被其他业务依赖的页面有所修改时,比如改名,涉及到的修改面就会特别大。影响的是造成任务量和维护成本都上升的结果。

    当然,如果App规模特别小,这三点带来的影响也会特别小,但是在阿里这样大规模的团队中,像天猫/淘宝这样大规模的App,一旦遇上这里面哪怕其中一件事情,就特么很坑爹。

    那么应该怎样处理这个问题?
    让依赖关系下沉。

    怎么让依赖关系下沉?引入Mediator模式。

    所谓引入Mediator模式来让依赖关系下沉,实质上就是每次呼唤页面的时候,通过一个中间人来召唤另外一个页面,这样只要每个业务依赖这个中间人就可以了,中间人的角色就可以放在业务层的下面一层,这就是依赖关系下沉。

    <pre>
    -------------- -------------- --------------
    | | | | | |
    | Buisness A | | Buisness B | | Buisness C |
    | | | | | |
    -------------- -------------- --------------
    \ | /
    \ | /
    \ | / 通过Mediater来召唤页面
    \ | /
    \ | /
    --------------------------------
    | |
    | Mediater |
    | |
    --------------------------------
    |
    |
    |
    |
    |
    --------------------------------
    | |
    | App |
    | |
    --------------------------------
    </pre>

    当A业务需要调用B业务的某个页面的时候,将请求交给Mediater,然后由Mediater通过某种手段获取到B业务页面的实例,交还给A就行了。在具体实现这个机制的过程中,有以下几个问题需要解决:

    1. 设计一套通用的请求机制,请求机制需要跟业务剥离,使得不同业务的页面请求都能够被Mediater处理
    2. 设计Mediater根据请求如何获取其他业务的机制,Mediater需要知道如何处理请求,上哪儿去找到需要的页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架构设计之View层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nfjg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