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的时候一个朋友就常和我说,我突然明白了很久之前××说过的××。那个时候我关注的是,她为什么能记住那么多人那么久之前的东西。而现在我想到的是,一个人与另一个人对同一件事的理解鸿沟。
一个人很久之前就明白熟知的道理,对于他人而言却可能如同打开了新世纪的大门,窥不透这句话背后的内涵哲理。别人简简单单的一个建议,有的人一点就透,有的人却花费经年依然没有参透。这里面的差距是,一个人接受一种正确的好的信息的能力。
除却那些信念相悖等特殊情况造成的接收信息的不同,什么原因,让常人在同一件事同一句话面前有如此大的理解沟渠呢?
或许可以理解为是一个人的心智成熟程度。成长从来无关年龄,而是一个人知识、经验和认识的总和。一个人心智越成熟,就越能克服自身认知的惯性,去接纳新的事物,去理解一些深刻的道理。
这种接收或接受,说小了可能是对别人有不同见解看法的一种接纳,说广了是对人生不同信条的采纳。雾满拦江,一个公众号大V曾对于类似现象提出“固执”二字作解。其说这固执二字又是源于“认知能力”,认知越是低下,越是固守己见,从不接受外界的声音,一个人闭门造车。固执在这里,不是一个褒义词或中性词,而是作为一个贬义词。这种固执,已经成了一种不动声色的侵袭,残害大脑学习、认知新事物的能力。
其实想来,我们缺的大抵还是一种接受信息的能力。而不仅仅是“认知能力”的低下。因为有时就算我们有了那份“认知能力” ,我们知道怎么做是对的,知道如何行事可以取得胜利,可我们的行为仍然无法贯彻,我们的身体和认知仍然无法接受按部就班的去执行。
举个老生常谈的例子,我们每个人大概都有过的经历就是决定要好好学习,然后早上六点起床,每天背单词。我们知道坚持下去自己能取得进步,但是我们又放纵自己周末节假日休憩,心情不好大姨妈休憩。我们接受了如何能取得好成绩的信息,我们又没有完全理解取得好成绩的意义。长期以往,便成了一块扶不起墙的烂泥。
而有时候,我们也甚至意识不到这种能力的缺失或匮乏。例如一个学生对投影仪教学的接受能力。一个乡村孩子习惯了老师在黑板上手写教学,习惯了把黑板上的笔记誊抄入课本。然而投影仪的出现,却大大改观了教学方式,很多内容不再如粉笔字长期逗留黑板,而是一闪而过,投影仪上的内容同时又要结合课本上的内容,有的学生就跟不上脚步。他们心里可能就出现不喜欢这种教学的想法,而不是意识到自己适应能力太差,需要调整自己的状态跟上进程。而这种认识,又将花费一个学生人生宝贵时日的不少时间。相反,一开始就能接纳这种教学方式的学生,就能早早享受学习的便利与乐趣。
毫无疑问一个人接受正确的好的信息的能力越弱,他错过的人生的风景也越多,尽管能在后来意识到后补足那段缺憾,但人生是有限的,越早提升自己的接受能力越早能接触人生幸福的真谛。
一个人接受正确的好的信息的能力弱的话,可能会阻碍一个人的成长。李笑来曾经也跌过坑。他高中时成绩很好,但他那时不想上大学,想出来找工作挣钱。但怕家人阻止反对,他没有和他们商量,一个人悄悄的把试卷上某些题乱答、留空。故意考不上大学。最后他如愿以偿,但在高考后的一年里,他感到非常后悔,也感到自己学历的不济,很想重新再考大学。后来他也复读了高三重新考理想大学,结果又差几分,还是家里面拖了关系才得偿所愿。
李笑来当年也固执,他甚至一个人闷着不吭气,把高考卷乱答一通。怕被父母可能的正确的好的那个建议所阻挠,他甚至没有给别人给他提一个建议的机会。他根本没有机会,也没有人告诉他怎么去接受别人的建议。
也许你会说,条条大路大陆通罗马,不读书也是一种选择。但我想强调的是,一个现代社会的文明的人,首先一定得是一个学习知识的人。而学校则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让很多学子可以站在老师这位巨人的肩膀上事半功倍的行走在学识的航道上。李笑来现在四十几岁仍然后悔当年故意答错题的决定,韩寒写自己错过了大学的人生四年。那些没有读上大学的人,后来也知名的人,他们自己肯定也是在学习进步,在自己的人生轨道上上着自己的“大学”的。
李笑来当年错过一所大学,我曾错过一个综艺节目《奇葩说》。
从高中到大学,有好几个我较好的玩伴都无意中推荐过《奇葩说》这个节目。但我一直没有看,中间有好几年的时间没有看。因为高中的时候,我无意中瞥过几分钟,已经记不得什么片段了,停留在大脑的印象就是有很多颜色,很乱,里面的人的发言很自信恣意。我有很长时间是被他们的那股舍我其谁的自信,天之骄子的宠儿劲吓住的。
我怕的是,我们明明活在同一个世界里,却从早到晚说着完全不同的语言,关心着完全不着边的生活问题。我害怕也逃避那种我活在秦朝,他们活在唐朝,我在好奇骑上自行车是什么感觉,他们把飞机当做理所当然的代步工具,我在纠结一块五角钱的得失,他们思考的是哲学人生,这种感觉。
我一直抱歉我我大二才接触《奇葩说》这个节目,但其实我没什么好后悔的,因为我的确大二才有的勇气和底气打开《奇葩说》,见证那么多人那么明亮的精彩。能够从第一季到第四季,能够认识马东,高晓松,蔡康永,罗振宇,张泉灵,马薇薇,艾力,肖骁,颜如晶,邱晨,姜思达,陈铭,花希,黄执中,范湉湉······一个一个,如数家珍,每一个在记忆里都鲜活生气,每一个都教会我怎样勇敢的表达自己,每一个都教会我怎样痛快的开口怎样谦虚的努力。
马东和蔡康永所说的,《奇葩说》一开始的初衷就是提供一个平台为广大人群,尤其年轻人,表达多元的价值观,这里没有以往任何节目那么多规矩和条条框框。马东、蔡康永和高晓松第一季的海选现场就穿着“苏格兰短裙”,节目现场明目张胆的“出言不逊”,一幕一幕,就如生活里的活色生香。罗振宇说每一期奇葩说他守在电视机前不愿意错过,他说每一次都能听到有人说出一个新的观点,把他原有的价值观打击得破碎一地。但他又等待着那个破碎的时刻,他在那个时刻思维被打开,在那个时刻又看见了一个新世界,在那个时刻又重新塑起了一个新的价值体系。而这,何尝不是我在奇葩说所学习到的呢?
若说一个人的接受能力与其相应的知识、经验和认知成相关,那其实我们每一个人在习得这种接受能力时没有任何捷径可作弊。
我读到一些作者写自己经年后在书橱找到一本旧书,突然爱不释手,暗自恼怒自己从前的“有眼无珠”。我看见自己和身边的朋友,在看一个电影,却常常只看见想看见、想得到印证的那部分内容。
没有那份知识、经历和认知,没有那段弯路,人又怎么理所当然的明白一件事一个道理呢?所以不甚理解那本书和那个电影,都是常态、自然。在这个积累自己的过程里,我们唯一可以做的大概就是记得自己有几斤几两,记得“骄傲使人落后,谦虚使人进步”,记得学习、成为一个“终身学习者”。
我还有的一个小小的建议是,或许在思考的时候,可以让自己先有裂痕,允许自己接纳一些可能冲撞进大脑的东西。
最后。
蓬蒿之语,肺腑之言。或许各个人接受信息的能力有所不同,但至少能有更多人意识到自己进步的更大空间。知道学习的重要性,意识到知识、经验和认知只能靠自己一步一脚印,而如果不上进,我们将错过很多美好的东西。
愿你永远没有机会说出那句,“生而为人,我很抱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