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龙猫
赶在三月《绿皮书》在国内上映之前,龙猫就有幸观看了这部电影的正片。
看完之后,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毕竟,距离当年林肯颁布《解放黑奴宣言》(1862年9月22日)已经过去了一个半世纪,但种族歧视在那片土地上,仍然没有彻底解决。
它就像是植根于美国文化大树上的一块“瘤子”,随木而生,不仅毫无作用,反而奇丑无比。
如果说二战中屠杀犹太人的行为是种族清洗中最残酷、最灭绝人性的行为的话,那么美国对黑人特定的种族歧视,则是偏激的、历史性的原因导致的报复行为。
民族或种族的经济基础、传统文化、样貌,甚至体格,在上上个世纪的移民潮中很容易被标签化,而黑人,则是标签化最为严重的一个种族。
作为一个从一开始就被贩卖至欧洲大陆的黑人来说,“奴隶”这个标签是一直存在着的种族符号。
它就像黄种人被贴上劳工的标签,苏格兰人被贴上的娘炮的标签一样,都是由于第一代移民的刻板印象导致的。
这也就导致了他们长达数百年的压迫和反抗。
然而,如果说,民族或许还能通过民族复兴来为本民族赢得自尊和荣耀的话,那么种族似乎也能这样去做。但事实上,实现这种复兴却是很难的。
因为,改变一个人对种族的刻板印象,几乎要比改变他对民族的刻板印象还要困难。
1 种族
“种族”的范围很广,它比“民族”的范围大得多,也抽象地多。种族一般强调具有共同体貌特征的人群,也被称为“人种”。
“人种”的概念是在世界被发现的时候开始产生的,始于文艺复兴,直到十六世纪后才开始形成较为系统的观念。
但是直到十九世纪,真正的人种分类才开始流行,形成了东亚人种(黄种人)、高加索人种(白种人)、尼格罗人种(黑种人)、澳洲人种(棕种人)为主的分类方式。
其中,以尼格罗人种最受歧视。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在这四种人种里,尼格罗人种的相貌特征与猿类最相似,而且当时的非洲落后且以部落聚居生活为主,原始的生活状态使得踏上这片土地的欧洲人将其视为未开化的种族,这种认知随着文艺复兴运动的加剧而进一步被强化。
一方面,十九世纪达尔文的著作《物种起源》推动了这种歧视的发展,另一方面,奴隶贸易的兴起与兴旺,也使得黑人在一开始就没有了自由和平等的权利。
《绿皮书》的故事发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当时正值尼克松执政。那时,林肯宣言已经过去了整整一个世纪。
但正如本猫所说,虽然黑人在身份上被解放了,但其它人种对黑人的认知仍然没有改变。他们被视为闯进城里的大猩猩,滑稽且可笑,占用着正派人种的空间和食物,并且毫无用处。
电影里提到的《绿皮书》不仅表现出了黑人在美国南部所面临的尴尬,更向我们展示了他们随时都可能被处以私刑的极度危险境地。
“私刑”这个概念,即使是战后经济发展迅速的美国,也依然屡见不鲜。
龙猫最开始接触这个词是在电影《纽约黑帮》里,电影讲述了发生在十九世纪刚刚创建的纽约的一场动乱,在这场动乱中,不少黑人丧命于极端种族主义者的私刑之中,死相极惨。
1916年发生在得克萨斯州韦科的杰西·华盛顿私刑事件,就是种族歧视所引发的惨剧,即使在相对进步的城市韦科,这种惨剧仍然不能避免,反而变本加厉。
就算到了社会相对稳定的年代,黑人也依然在遭受着不公平的对待。
“私刑”不仅仅代表着处决,还象征着对受害者主体实施的违背法律、道德或个人意志的侵略和迫害行为。
我们不禁要问,人类文明的发展究竟还有多少艰难险阻?
2 我们遗失了什么?
世界上很多人对于黑人的歧视,是从其父辈的种族观念中传承下来的,根深蒂固的观念并没有随着时代的进步而改变。
即使现代社会越来越宽容,但传统社会阶级之间的隔阂和对抗,保守和开放的两极性又形成了新的文化冲击。我们眼见着越来越开放的社会变化,又被老一代人的传统观念桎梏,深陷于这种复杂而不安的环境中难以自拔。
究竟我们应该听谁的?谁才是正确的?正确又意味着什么?
本猫实在不知道如何思考这些问题。
《绿皮书》里,黑人钢琴家唐为了否定那个奴隶符号,坐在了高高的精致的座椅上,与前来应聘的白人托尼见面。房子里都是贵重的雕塑和精美的装饰,一屋子的富丽堂皇,却恰恰暴露出了唐内心的不安。
一方面他是一位受人尊敬的艺术家,另一方面却因为自己的肤色而自卑,只能通过豪华充实的装饰来填补那颗缺乏自信的心。
他为什么是个黑人,如果他不是黑人该多好?
一般人大概都有这样的惋惜,但事实上,重点不应该是“他应该是个白人”这样的定义上,而是该在“黑人不能是艺术家吗”这样的反问上。
人们在忙于给各种人下定义的同时,却忘了从另一方面肯定“否定”的可能性。从“应该是白人,因为他是艺术家”变成“他不是白人,但仍是艺术家”。
真正的艺术家是没有有色眼镜的。
之所以说到我们在观念上对一些文化的差别对待,主要是因为本猫很难忽视我们所面临的一些现象:我们肯定了发展的必要性,但却对文化中的短板持主观态度。
有些人在大文化圈中支持男女平等,又反过来却仍称自己为男权主义;肯定了黑人应该享有同其他人一样的权利,却又否定了他们生活上的平等和自由;一边积极倡导保护动植物,一边又在屠杀和贩卖动物及其器官……
仿佛这些东西只需要写在纸上或嘴上说说就足够了,生活和一纸宣言永远都是两张皮。
究竟我们遗失了什么?
在流逝的时间中,我们错过了什么?
在一开始的人类发展史中,发展是与社会结构相对应的。起初,人们大概是想创造一个美好的社会,一个充满和谐和规范的社会。然后,在漫长的岁月里,好与坏、对与错、长与久等等的相对概念产生了。
人们开始有了辨识的能力,并逐步扩展自我的知识范围,被知识所影响,并创造新的知识。
但如今看来,恰恰是复杂的规范限制了人类,没人愿意再走回头路。于是错误就接二连三的发生,并且越来越糟糕,梦魇也随黑暗来临而笼罩在人类的记忆里。
3 谁创造了历史?
《绿皮书》的最后,白人和黑人成为了很好的伙伴,就像《触不可及》里那样,两个人成了很多年的朋友,只不过后者里的真实人物都是白人,而前者才真正是黑人与白人的故事。
这样的故事本身就具有ZZ性,在影片里,黑人几乎是毫无用处的。因为他什么也做不了,除了做钢琴家本身外,遇到了麻烦,基本上都是白人托尼在解决问题。
唐则付给托尼不菲的薪酬,托尼为唐保驾护航。这种利益交互的关系,因为人物本身的特殊性而被单独拿出来讨论,不可否认确实有人愿意承认黑人的权利是合法的,但只要有人否定这种合法性,黑人的抗争就永远不会结束。
电影最后确实展现了一个相对正面的结局,在这里不做剧透,也不另行分析。关于白人和黑人的历史矛盾已经讲了很多了,而今后他们将会如何发展,一切都是未知数。
龙猫很喜欢电影中所体现的,在上世纪中期发生在美国南北部种族观念的差异性的真实展现。尽管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它仍是现今人类社会中依然在发生的。
黑人时常会陷入尴尬的境地,不断地与身边的人,与整个社会环境相抗争,他们是环境中的弱势,即使有越来越多的人支持他们,但仍有大量的激进主义者们在否定他们的一切,包括存在本身。
然而,没有一个人种是天生应该受到歧视的。
黑人不应该,黄种人不应该,棕种人也不应该。
历史不应该被这样记叙,因为这样的记叙是肮脏、丑陋且毫无意义的。即使像《千钧一发》里天生具有基因缺陷的主角,最终也迸发出了远超于优秀基因的同龄人的能力。
谁也不能轻易否定一个人的可能性,更何况是用“人种”这种蹩脚的理由。并且从最初开始,这就是一个不应该被视为问题的问题。
人类创造历史的同时,也在篡改它,美化它,龙猫不知道这种美化是意义在哪,它让历史看上去更好看了,却也让我们失去了赎罪的机会。
无论是对自然、社会还是人本身,我们不断地夺取,不断地失去,同时又不断地怀疑,不断地肯定和否定,在主义风暴中徘徊不定,主次倒置。
若一直如此下去,最终我们可能什么也得不到。我们创造了历史,改写了历史,或许不久后的将来,当历史的主流观点改变之后,我们的历史也将被篡改。
这或许是一个启示,在不断发展的世界中回音嘹亮,最终又归于一抔黄土,悄无声息。
对此,本猫深信不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