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百态,人情冷暖,我不止一次提到过这些词,或许跟自己成长经历的莫大关系,越长大越喜欢卖弄,其实我很讨厌这样的自己,很做作,很不真实,很肤浅,大概只有通过阅读来改善一下这虚伪。
《阅读是一种宗教》一书提到:“阅读是对一种生活方式、人生方式的认同。”
谈阅读有助于提高陶冶情操,有益于提高文学修养,有利于缓解压力,都已非常普遍。不同的是把阅读与人生观、生活观联系在一起:这是对生命的认可。这恰好是在繁华热闹下,我们最为缺少的:通过阅读去观察人生。我们甚至很少想起来,文学作品原始所包括的意义,是对生活态度的一种展示和延续。
如果不是对文中所描述的状态感同身受,我们还会持续阅读下去吗?
不管是对生活方式,还是对人生方式的认同,通过阅读,实现了与作者的时空谈话,不断完善于我们自己的生活状态。
在小说里面,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浮现眼前,他们的行为、动作、做事风格、处世之道,不同的人读完,有的觉得太做作,不喜欢甚至厌恶,有的拍案叫好,这不正说到我心坎上了吗,有的一笑置之,天底下尽是如何普通……
在散文里面,那云卷云舒的优美,让人心旷神怡;那黑暗得如默汁状的夜里仅存的一盏昏黄的灯,让人有种无寒风却瑟瑟发抖,忍不住竖领的惊悚;而那细柳瘦枝垂滴湖面,引起的圈晕,却又能把人带入情窦初开的腼腆里去……
在议论杂文里面,到处充斥着满腔忿忿不平,这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表达得淋漓尽致;也填满了忧国怜民的嚎叫,针砭时弊,无情地揭露着世态炎凉,风河日下;更有空怀一身抱负却得到尽情施展的无奈,借景抒情,隐晦含蓄地表达作者心中的不甘……
在成功励志的文章里面,随处可见的人情世故,教你如何面对各种的交际场景;让你体味语言的魅力,学习说话的艺术;当然还有给你打各式各样的鸡血,令你头脑发热,看完内心有种翻江倒海的激情,有种立马就能一飞冲天,舍我其谁的狂躁……
抛开作品的文学价值不谈,从文中语句反馈回来的含义,就让人相信,这是作者尝试与读者展开的一场谈话,这样的交流方式是通过阅读来实现的。只不过在谈话之前,作者已经想好了话该怎么说,阅读者却仅仅知道谈话的大概主题。
信息的不对称,是阅读所隐含的一种规则。
阅读是读者与作者(已经思考并打好草稿的人)关于人、事、物的一场沟通;但在这场交流里,读者一直处于被动的位置,永远是那被作者牵着鼻子走的一方,虽然他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但这些都是在作者的指引下产生的;而一旦读者发现不对劲,后果就只停止这次的对话。为什么阅历丰富的人,都喜欢通过文字去影响他人,就是因为作品能产生信息差,在这种不平衡的关系里面,作者垄断了整个交流的过程。
当读者认同文中的观念时,作者就能把自己的处世之道、人生方式传递给他;当而读者对其并不认同时,也许是文中的语言艰涩难懂,就像面对一个跟你用文言文对话的人似的,读者无法跟他深入的交流;也许是开始就不赞同作者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又或者是随着阅读的进行,读者逐渐与作品所表达的观点产生冲突的等都有可能使阅读停止,作者的想法就无法传递给读者了。
从另一个层面上讲,从尝试读作品的第一个字开始,就已经建立了一个认可底层逻辑,接下来的阅读虽然充满了地位的不平等、信息的不透明,但这种认可一直没有发生变化,哪怕放弃阅读该作品,也是一个从认可到否定的过程;况且,你总能在书中找到一段话、一个名字或一个词让自己认同、觉得可信的。
从这些意义上来讲,阅读确实是对生活方式、人生方式的认同;这种认同,让读者获得了与作者对话沟通的可能,也给了读者看待世界的别样视角。
——我是十五,希望与你认识,一起探讨文学的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