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在网上看到这么一段话:
腾不出时间学习的人,迟早会腾出时间来伤悲;
腾不出时间思考的人,迟早会腾出时间来后悔;
腾不出时间运动的人,迟早会腾出时间来减肥;
腾不出时间呵护亲情,迟早会腾出时间来流泪;
腾不出时间恋爱的人,迟早会腾出时间来相亲;
腾不出时间睡觉的人,迟早会腾出时间来生病。
这话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现实:你不计算时间,时间就会计算你。
时间之于我们,每天都是24小时,但如何高效利用好它,却不是每个人都明白的。
《高效24小时》不仅仅是一本刷新你认知的时间管理书籍,也是一本让人耳目一新,提高你工作生活幸福感的指南。
作者池田贵将,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他不但是领导力、行为心理学研究者,畅销书作家,也是被世界激励大师安东尼先生夸奖和称赞的嫡传弟子,潜能训练大师。
他依据心理学、神经科学等多种科学的最新研究,原创了许多行之有效,读完能够立刻实施,不内卷、不折腾的时间管理技巧,是高效能人士的时间管理与精力分配宝典。
如何高效管理好自己的24小时,每天都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池田贵将给出了以下建议:
1、想要更好的掌控自己的人生,就先要掌控自己的时间
心理学教授温迪·伍德提出,人类60%的行动都是无意识的。也就是说,一天当中,有半数以上的时间,我们自己都不知道在做什么。
要想掌控时间,就必须通过记录,知道自己把时间花在了哪里,并对其进行分析。
你的时间花在了哪里?
当你发现,自己在做事时,实际花费的时间与估计不相符,或出现计划外的行动,你就无法掌握日程变化的时间规律,不能形成预判。
如果能对时间进行记录,你就知道自己的时间使用情况,才能做出改变。
那么,如何记录自己的时间呢?
首先,你要以一周为限,把自己在工作、饮食、睡眠、学习、娱乐等方面所花费的时间,进行简单记录。
因为人生就是每一天的积累。
通过记录,你就可以知道,自己是把时间用在了心甘情愿的事情上,还是被不喜欢的事情所占用。理解了这些问题,你就迈出了掌握时间的第一步。
其次,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记录。
如果用手工方式记录时间,可以以15~30分钟为单位,在记事本或Excel表格中,将自己执行情况逐一记录下来,按照纵向排列时间线,让时间使用情况一目了然。
也可以用相关的应用软件,按照软件使用方式进行记录。
坚持记录一周,就能掌握自己使用时间的状况了。
别让被动时间牵着你的鼻子走
知道了自己使用时间的情况,接着就应该关注我们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
不妨计算一下,减去最低限度的工作时间,你的私人时间还剩几个小时呢?
私人时间通常可分为以下3类:
必需时间:用来睡眠、饮食、穿衣等的时间。一般为9-11个小时。
主动时间:用于兴趣、学习、锻炼的时间。主动时间在3-5小时比较合适。
被动时间:观看视频、社交、娱乐的时间。被动时间最好控制在1个小时之内。如果每天的被动时间超过两个小时,说明这个时间太多,需要改进了。
可以按照下面的步骤中断恶性循环。
1)将一周之内长达14个小时以上的被动时间标注出来。
2)找到进入被动时间的“触发器”。
3)改变环境,让“触发器”无法发挥作用。
所谓“触发器”,就是将会引发某种行为的契机。
它包括两类。一种叫作内部触发因素,是指“自己的身体成为触发器”,另一种叫作外部触发因素,是指“身体之外的事物成为触发器”。
形成习惯的行为就是这两种因素的连锁反应。
例如,在下班路上,我“感到疲惫”时,就会想要看轻松视频,进而引发“打开手机”的行为,在这里,“感到疲惫”就是一个内部触发器。
“看轻松视频”这个外部触发器,会让我联想到“疲惫消失得无影无踪”。
看视频发出的会心一笑,成为满足需求的信号,如此一来,因为“开心”得到放松的大脑,就开始被动接收不停播放的视频了。
此时,应该改变的不是“不看视频”,而是通过改变环境来阻止一系列的事情发生。
例如,把把轻松视频换成喜欢的杂志,尝试听轻快的音乐等等。
像这样,通过改变行动来替换触发器,应该就能减少被动时间了。
此外,主动去发现想做的事情也能减少被动时间。比如,想读更多的书,想更多地陪伴家人,边想边记录下来,就会主动发现对自己很重要的事情。
2、你如何度过每一天,你就如何度过你的一生
我们一天的24小时中,有将近1/3的时间都献给了工作。
我们上班时,似乎每分钟都在回应别人的要求,甚至看上去人已下班了,但事情并没有按下暂停键。
领导的寻问必须立刻回复,同事需要的资料要发过去,项目进度还需要确认……
就这样,我们每天都被时间追赶着,能静下心来专注于工作的时间可能连5分钟都没有。
如果每天过于繁杂,被别人指挥得团团转,就不可能拥有自己的时间主导权,就没有精力去仔细考虑未来。
所以,想要愉快地度过私人时间和工作时间,就需要将一天的时间划分成几个时间段,有意识地安排相对完整的时间。
划分时间区块,让私人时间“为我所用”
工作和生活是紧密结合的,无论哪种工作,都不能保证只要投入无限精力就能收获幸福,所以,明确工作在自己心中的定位是非常重要的。思考在工作时间应该关注什么,然后在从事某项工作的时候,有意识地安排相对完整的时间。
你是否思考过想通过现在的工作实现什么目标吗?
比如,你想要掌握一门技能,为此,你必须要学习什么,你为它预留了多少时间?
当然,你也不能忘记玩的时间。
当我们忙于工作时,首先被抛弃的就是“游戏”之类的放松环节。
如果没有放松时间,就不会有新的发现和挑战,创造力就会消失无踪。
为了提升幸福感,我们在安排日程时,首先要确保“私人时间。
除了吃饭,可以将每天的时间分为5个时间段:
(1)起床~8点 是早晨固定项目的时间。在这个时间段安排了能够增强精力的活动,可以运动、冥想、学习。
(2)8点~13点,在这个时间段安排当天计划中最重要的内容,也就是深度工作。
比如,可以用来写作、制订计划、进行决策等等。
因为人的大脑黄金时间,是起床之后的3个小时,人的意志力也在一天开始时达到峰值,随着“时间的消逝”或“每做一次选择”,就会逐渐减少。
(3)14点~17点,注意力不够集中,意志力也变得薄弱。所以,这个时段安排一些必须完成的操作性任务或者整理文件。
(4)17点~20点,关闭所有跟工作相关的应用软件推送,开启私人时间。可以跟朋友聚会,或者看场电影,看看书,或学习新知识。也可以选择陪伴家人,看看自己喜欢的电视剧。
(5)21点~22点半,这段时间用于完成晚间的固定项目。
当然,你也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划分时间段。重要的是,要切实确保私人时间,养成工作不拖延的好习惯。
因为没有能让人感到快乐的时间,就无法感受生存的意义。
着眼未来,制订切实可行的计划,一步步提高成就感和充实感
没有航向,任何风都不是顺风。
虽说每一天的日程安排积累起来是在打造未来的自己,但是终点到底是哪里,只有全部完成了才知道。所以,有的时候必须要立足未来回顾现在,进行倒推。
19岁的迈克尔,是一个狂热的音乐爱好者,对于他来说,成为一个音乐家是他一生中最大的梦想。因此,只要有多余的一分钟,他就会把它用在音乐的创作上。
当朋友问他,具体的目标是什么时,他想了想说,五年后,希望能发行一张唱片,而且这张唱片很受欢迎,可以得到许多人的肯定。
朋友运用“目标倒推法”,给出如下结果:
第五年在市场上拥有自己的一张唱片
第四年一定要与一家唱片公司签上合约
第三年一定要有一个完整的作品,可以拿给很多唱片公司听
第二年一定要有很棒的作品开始录音
第一年一定要把你所有准备录音的作品全部编曲,排练就位准备好
第六个月就要把那些没有完成的作品修饰好,然后可以逐一筛选
第一个月就要有几首曲子需要完工
第一个礼拜就要先列出一个清单,排出哪些曲子需要完工。
你看,倒推到最后,遥远的梦想有了切实可行的步骤,让人知道现在应该开始干什么,那个目标才不是虚无缥缈的。
但有的时候我们并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或者根本就不知道想要拥有怎样的未来。
此时,可以通过对以下6个方面的探讨,就容易看清现在所处的位置了。
(1)健康。
(2)感情。
(3)人际关系。
(4)时间管理。
(5)工作、履历、终身事业。
(6)财务、金钱。
假设上述每个要素的理想状态都是100分,现在的你能得多少分?为了变成理想的自己,能够做些什么呢?
把这些问题写在笔记本上,思考具体的改善办法,渐渐会发现,现在的自己应该做什么,自然就能为未来制订计划了。
人生之中有价值的东西,无论是技能、健康,还是人际关系,都不是一天就能得到的。
所以,一定要有长远的目光,着眼于未来,认真思考并制订计划。
回顾,让你更好地实现既定目标
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要去一个陌生的地方,只要迈出第一步,就算路线含混不清也懒得去问别人。这就是大脑的特性。
知道自己饮食过量的时候,明白自己在逃避体育锻炼的时候,不想站上体重秤的时候,像这些都是逃离消极事物的心态。
在这种情况下,回顾一周就很有效果。
按照日程安排,制订好了一周的目标,就把它写在手账、日历等随时能看到的地方。
这样既能避免遗忘,也能在达成目标的时候不断提升充实感。
回顾的具体做法如下。
(1)本周做了什么?
(2)没做什么?
(3)一直想做又没能做的是什么?
(4)制订下周的行动目标。
回顾内容包括,确保了几个小时的“私人时间”,周末的充实程度如何等等。
如果本周整体上不太顺利,就重置这一周。
如果心情愉悦,那么下周可以安排相同的活动。如果觉得不适合自己,今后可以避免类似安排。
像这样回顾一周,就会发现自己在通往目标的路上,现在所处的位置。
需要注意的是,在执行的过程中,千万不要因为取得了成功,就突然增加难度。“既然一周能坚持3次,那下周每天都来吧”。这会导致负担越来越重,在无法完成的时候,甚至连带其他项目受到消极影响。
在心理学上,这种现象被称作“反正效果”:如果一项失败,就容易对所有项目弃之不顾。
如果遭遇了这种“反正效果”,仅仅依靠意志力是无法摆脱的。
正因为如此,行动目标一定要难易适中,而且以一周为单位,让人感觉到即使今天没能完成,也还有挽回的机会。
而且,我们的大脑在思考问题时,总喜欢倾向于不好的方面,仅仅依靠个人很难修正。
我们可以通过观看TED演讲之类的谈话节目,通过60分钟左右全神贯注地观看视频,你的思维就会全程跟随TED演讲者,而不是自己思考,这样就可以改善自己的思考习惯。
也就是说,要借用外力来改变思考方式,而不是使用意志力去改变。
观看的内容尽量选择积极向上的主题,更有助于提升动力。
这样,我们在不断重复成功经验的过程中变得干劲十足,真正做到后,下周就会有更强烈的意愿,你就会逐渐发现适合自己的方式,让每一天都变得更加充实。
3、拉长你生命长度的,是你节省下来的时间
鲁迅曾经说过,节省时间,也就是使一个人有限的生命更加有效,等于延长了人的生命。
日常生活中,可以节省的时间大致包括3种:用来烦恼的时间、用来找东西的时间和用来后悔的时间。
减少“用来烦恼的时间”
一般人会认为,多花费一些时间就能够做出更好的判断。
但判断是否正确,与为之苦恼的时间长短并没有直接关系,而是与获取准确的信息,并进行专注的思考有关。
脑科学家曾提出“时间压力”的办法,就是一种通过限制做事时间来造成压力,提升速度,减少用来烦恼的时间技巧。
在工作时,如果设置一个时间限制,想到此任务必须在适时间内完成或有下一下计划在等着执行,就会更有干劲和紧迫感,一旦突破了限制,大脑就会分泌多巴胺作为奖励。
这个技巧不仅适用于作业性质的任务,在需要判断的工作中同样可以使用。
另一办法是,通过完成任务,想像能够得到的回报,也非常有效。
想象着成功时的收获,大脑就会更加清醒,能够专注于关键问题。
大脑里想着能够得到的回报,就不会因失败而感到不安,也不会因为害怕风险而停滞不前,反而会加快行动。
这是一种更为大胆的思维方式,非常适合把握要点进行决策的场合。
最大限度地减少找东西的时间
经营收纳整理顾问公司的丽兹·达文波特指出,“平均每位商务人士每年要花费150个小时来找东西”。相当于一年当中有整整一周的时间浪费在找东西上。
这是因为,不需要的东西太多,堆放杂乱所致。
既然95%的文件都不需要了,那就下定决心处理掉,腾出空间。
比如,“半年以上没有动过的东西”,就可以处理掉。
物品减少,一眼就能看清自己拥有的东西,还可以防止再次购买相同的东西。
整理的目标就是,保持书架上、抽屉里放了什么都一目了然的状态。
减少用来后悔的时间
大家看电视剧时一定有过这样的体验,每到剧集的结尾,总会发生一件大事,然后戛然而止,
让看剧的人一直心心念念,反复回想。
这种受制于不安和烦恼的状态也叫作“蔡加尼克效应”,这是心理学家提出的一种大脑现象,那些尚未完成的任务更能吸引人的注意力。
后悔就是这种机制。
比如,无所事事地度过周末之后深感自责;一时冲动对别人说了狠话,懊悔不已……这些用来后悔的时间,会分散大脑的注意力,导致原本可以轻松完成的工作耗费双倍的时间。
如何减少后悔呢?
首先,把“后悔”写在纸上。
书写有助于整理感情和思绪,这样大脑就能够清空。
书写的时候先记录事实,之后再写下自己的心情。将事实和情绪分开,人就能变得更加客观。
其次,去理解导致后悔的真正原因。
仅仅是耿耿于怀不会有任何收获,把它写下来,去回顾这些要点,客观地看待事实和情绪,就能发现导致自己“失败的原因”,到底在什么地方出了错。如果时光倒流,改变哪些行为会带来截然不同的结果。也就是说,将失败的经历作为宝贵的反馈去重新认识。
最后,坚定“如果发生相同的情况就要采取相应行动”的决心,完结此事。
我们之所以会反复回想往事、不断感到后悔,是因为你没有下定决心。
比如,因为吃得太多而感到后悔的时候,不如饭后出去锻炼一会儿,也许就不会耿耿于怀了。因为工作失误懊恼不已的时候,如果决定“下次要尽早确认”,就会接受这次失败确实是无奈之举。
通过这3个步骤客观地反思,应该就能从后悔的漩涡中逃离出来,就能得到更多、更高效的时间。
4、拉开你与他人距离的,是你的行动力
你一定有过这样的状态,明明知道有些事情只要去做就可以了,却总是很难开始。这是大脑固有的特性,但我们可以利用大脑的其他特性来做出改变。
一个通关游戏,让时间成为你做事的动力
匹兹堡大学进行了一项实验,将1~9的数字显示在电脑屏幕上,让参加实验的人提前预测即将显示的数字是否“大于5”。
虽然无论哪种答案都有50%的准确概率,但是猜对了的人大脑会呈现出兴奋状态,甚至在实验结束之后,还有人表示“想带回家继续猜”。
这项实验充分证明了,人是非常容易对游戏上瘾的,而且人类的大脑具备一种功能,如果面对的是游戏,就会想要通关。
所以,给自己规定“15分钟将这3项任务全部完成”,把它变成如同上面的猜数字游戏,动力就会提高很多。
如果我们从事的是需要深度思考,或需要创造性的工作,用定时器设定1个小时为上限,就能迅速提升注意力。
比如,1小时之后去吃饭、1小时之后出门等,这样安排好“下一项行动”,大脑就会意识到“必须在预定时间之前完成!”,注意力就会更加集中。
反复几次之后,应对各种杂务就会更加轻松。今后制订计划的时候,也会变得更加顺利。
使用定时器的时候,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点,设定一个最低限度的时间单位,保证“在这个时间段里自己能够全神贯注”
例如,需要长时间思考的工作,建议以1个小时为上限。单纯的手工作业,要保证能够以游戏的状态进行,不产生厌烦情绪,建议不超过10分钟。
第二点,设定好时间之后,把智能手机放在视线范围之外。
有实验证明,智能手机只要进入视线范围,就会导致人的认知功能下降。
当你适应以上做法之后,即使不用定时器,利用其他工具也能控制自己。
例如,灌满浴缸需要10分钟,在此期间收拾桌子,清空桌面。这样巧妙地利用外部环境,即使没有定时器,也能正常运转。
一份To-Do清单,让你的行动更有效
想要度过有效率的一天,让大脑能干脆利落地行动起来,我们需要一份To-Do清单。
只是把应该做的事情罗列出来,并没有什么效果。因为人只有对能够想象的事情,才能付诸实施。
例如,“让桌面变得整洁”。具体收拾到什么程度才叫整洁?对于无法想象的人来说,这种描述方式没有任何效果。
但如果描述为“将文件按照不同计划整理到文件夹中”,事情就能够顺利执行。
拟定具体的清单之后,要在旁边写上预计花费的时间,以免清单罗列太多,一天之内无法完成。
对于不擅长利用时间的人,在大多数情况下,也不善于“预计”一天的时间。所以,要有意识地训练自己准确地估算时间,有助于改善今后的日程安排。
清单列好后,按照事情的重要紧急程度,规定优先顺序,并标注在清单旁边。比如,
A:要最先完成。
B:今天之内完成即可。
C:今天不做也行。
最好能把A写到手账里。这是一种仪式,表明绝对要在今天之内完成的决心,对大脑来说也是一种重要的约束。
最后,在当天结束之前,用5分钟来回顾To-Do清单,也很重要。
例如,回顾时发现,本来以为“1个小时就做好”的事情,实际上耗费了3个小时。难怪总是觉得时间不够用,一次一次地拖延。
最好能把回顾时的新发现记录在手账上,反省的内容也需要记录下来作为教训。
反复进行上述训练,预计时间的能力就会大幅提升。
一个方法,杜绝你的拖延症
明明还有必须要完成的工作,却总是不自觉地拖延,无所事事地度过被动时间。
应该如何避免拖延呢?
要想战胜拖延,开始很重要,可以用4个步骤来推动自己:
1)首先拿出纸笔,写下“开始!”
具体写出“何时”“何地”“做什么”
事先设定好“如果发生了某种情况,就要做这件事情”,以免在出现计划外的情况时,中断行动。
2)明确操作程序,分步骤进行
你肯定有过这样的经历,很多事情看似明白,但实际操作时才发现无从下手,这是因为不明白具体应该从哪一步开始,就会产生疑惑,所以不想做。
或者因为是初次尝试,就畏手畏脚,可以把任务进行细化,降低操作难度。
3)明确目的
对于那些容易被拖延的事情,明确“出于何种目的而行动”就能提高意愿。
4)设定让他人参与的截止日期
宣布“在什么时间之前要做某件事”,让他人参与进来,也是一种避免拖延的方法。
一旦公之于众,就会给自己带来压力,产生切实的效果。
在宣布要做的事情的时候,语气一定要坚定,不要说“想做”,而是干脆地说“要做”,这一点很关键。
对于不擅长的工作,只要换个目的,就会顺利开始,不再拖延。这也是一个节省时间的技巧。
例如,在必须准备会议资料的时候,如果认为“是为了下周的会议”,就很难产生动力。但是,“通过它熟练掌握Excel的用法,以后完成其他工作的速度也会加快”,像这样换一个想法,认为“是为了提升技能而做”,就会充满干劲。
人会在成长的过程中感受喜悦。任何任务,都能通过调整目的来感受快乐和实现价值。
时间最不偏私,给任何人都是二十四小时;时间也最偏私,给任何人都不是二十四小时。
关键在于你如何利用它,让它真正属于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