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士塔》
敦煌始终是中国的
王圆箓,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是一个陌生的名字,而对于研究敦煌石窟文化的学者来说,这是一个永不会被忘记的名字。因为他的卑微,他的渺小,他的愚昧,以及那个时代的民族悲剧,让一批批宝贵的敦煌文献以一种屈辱的方式流落到了异国他乡。
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他是中国文化的罪人,他是中华民族的罪人。可是基于那样的历史背景,那样腐败的朝廷,那样悲哀的社会,他的行为也是可以理解的,所以尽管恨也只无济于事,他只是当时千万愚昧百姓中的一个最卑微的角色,正如余秋雨在《文化苦旅》这本书中《道士塔》一文中写道:“完全可以把愤怒的洪水向他倾泻。但是,他太卑微,太渺小,太愚昧,最大的倾泻也只是对牛弹琴,换得一个漠然的表情。让他这具无知的躯体全然肩起这笔文化重债,连我们也觉得无聊。”“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王道士只是这出悲剧中错步上前的小丑。”我们也只能感叹一句,这只是那个时代的民族悲剧。
我没有到过莫高窟,也没有看到过那座刻有碑文的道士塔,以及被他刷得惨白的几个洞窟,可是,光读着余秋雨先生笔下的文字,已深深触动了我的心,我也忍不住在心里高呼:“等一等,请等一等。”我也想站在那些运着大量珍贵文物的大车前,与那些欧美的文者、汉学家、考古学家们对视,拦下那些车队,尽管知道这是徒劳,尽管凭我的那点力量是多么的微不足道。
运送文物的车队来了一队队又走了一队队,他们不远万里,跋山涉水,运走了一批又一批珍贵的文物,而当时中国的官员却只是随手拿起几件放进自己的腰包,再挑选几件送给其他官员。偌大的敦煌文化,偌大的中国,偌大的外国车队。多么嘲讽,多么痛心!
可是敦煌始终是在中国的,敦煌的文化也始终是在中国的。即使敦煌研究院的专家们只能屈辱地从国外博物馆中取得微缩胶卷,只能一点一点地研究复原敦煌的灿烂文化。中国的专家并没有过多地责怪王道士这个历史的罪人,因为他们知道,责怪也没有用,还不如抓紧研究,历史会对这个罪人作出正确的评价。
默默地,一点一滴地研究着敦煌遗失的文化,终究是能找回这属于中国的文化。
《信客》
人生在世,信最难得
忙碌奔波一辈子,穷苦潦倒一辈子,只为了对得起那一个字——信。
信客,一个在当今社会已不存在的职业,曾经在岁月的长河中,给多少家庭带去了希望和抚慰。
即使被人误解,即使被人恶语相向,即使差点为此送命,也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使命。
这是一个值得令人尊敬的职业圈,这是一个完完全全无私奉献的职业。那么多的感动,此时此刻已无法说出口。
读完余秋雨先生《信客》这篇文章,那一刻,泪流满面,是为着信客高尚的到的敬佩,是为着他长途跋涉的辛苦心酸,是为着他宁愿自己受委屈的大义憾然。
感谢,曾经有过信客这样一个让人感动的职业存在。
《吴江船》
读书,是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的事
读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读到《吴江船》,最为感触的是一大批文人“下乡”后仍带着许多书,在一天的劳作后偷偷地看。那种对知识的渴望令人震撼。后来书被没收后要装船运给上级,那摇橹的学生心情会是多么沉重呢?在点火烧毁那些书时,他们心里又会多么愤恨?亲手,将自己所渴求的东西摧毁,无法想象会是怎样的心情。
夜航船,本该作为一种警醒的存在;太湖,本应见证文人的才情;那个残酷的年代,不知道葬送了多少有才能的人,不知道撕碎了多少有抱负的心!
想要多读书的年代,人们没有那么好的条件,甚至没有机会读到那么多书;现在,可以无所顾忌读任何想要读的书,想多读书的人却越来越少了。这该是怎样一种悲哀呢?
难道,我该放任这样的悲哀占据心头?
不!我想要读书,想要读更多的书,想要读更多优秀的书!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读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