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不写段子,聊聊跟父母的关系。
我跟父母最密集的冲突是高中阶段。
考进重点高中却没进重点班
高中前我属于放养,爱逃课,成绩好,家里也懒得管。中考考上市里的重点高中,可分数不够进最好的班。
我妈认为不在重点班,没有最优质的资源不如回家。家里的老师都是看着我长大的,大伙盯着,比在好学校混日子有用。宁做鸡头不做凤尾。我不肯,妈妈开出条件:高一文理分科重新分班没进重点班,回家念书。
这种不平等条约,除了努力,完全没话语权!数学偏科,幸好结果不错,分班考试进了1班。来不及开心,新学期第一天就被打回原形。班主任说我们班起点很好,数学只有三个人低于100分。我,就是那三分之一!
偏科生的学生时代
为了补数学的短板,最高纪录同时找三个家教补课,然而并没有什么……别的同学不仅卷面满分,连附加题也拿下。我,只要及格就好。
有一次考了128,是我整个数学史上的最好成绩。爸爸很开心,我也特别开心,但我开心只是因为我爸爸开心,我还是一点也不喜欢数学,我知道我很努力也只能做到这样。
开心里有一点小绝望,因为我意识到父母对我的爱可能是有条件的。考不上好学校,这种爱会被剥夺,或以另一种冷暴力的形式反弹。
接受也是一种付出
压力大的另一个原因是家里付出很多。因为担心我生活不能自理,在市里买了房,爸爸三年全职照顾。因为我觉得骑车15分钟回家吃饭是浪费时间,嘴挑不吃食堂,爸爸每天送饭……诸如此类其实变相加深了我的焦虑。
这一切便利需要回馈,而我很难摆脱短板从竞争中脱颖而出达到他们的期望,我开始抵触,自觉没有资格享受这一切。很长一段时间,我偏激地认为,如果家里不做这些,读不好也就不是我的责任。
到高三问题变得更严重,我没办法跟父母表达,让他们知道我的压力有一部分是来自他们,这让我很痛苦。按照他们的逻辑,他们当年条件这么艰苦,都读出来了,为毛你办不到?
第一次去看心理医生。第一次对别人大哭,哭完整个人非常轻松,释放了很多负能量,非常美妙。学会“推卸责任”,数学不好有一部分原因可能是老师有问题或不合适,怎么都是自己的错呢?父母的期望压力,也可能是他们处理方式的不成熟。
**我的人生自己负责******
上大学后,更多事情没有达到他们期望。但痛苦感逐步降低。一开始是潜意识地抗争,后来慢慢变成刻意训练。花了6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做自我教育,停止过度索取和践行我的人生自己负责。
有很多碰撞,有时并不成功,某些时候我还要依赖他们的路径达成一些事情。但类似情况越来越少,不再谈条件和束缚,取而代之的是尊重和信任。
所以,读了六年新闻,报纸电视台杂志网站轮了一遍,以为会规规矩矩进媒体。可我转头进了互联网,做起了他们看来不正经的工作——每天加班这么晚,又不稳定,但却没再逼我做我不想做的事情。
选了他们不认同的恋爱对象,善意提醒,等我摔的鼻青脸肿回家哭的跟傻逼一样,说没关系,这次我们成长了,下次别犯同样的错。从头到尾没有再给我多一分的压力,只有支持。
**每一代年轻人都不容易******
我妈喜欢唠叨年轻时的艰苦,以及如果她没完成教育,现在可能只是个村妇,我也没条件在这里逼逼。我爸情况也挺糟的,爷爷去的早,地主成分限制很多,读书时的口粮都要靠姑妈帮忙,每周回家舍不得坐车,几十里走回去。
逢年过节或教育我的时候这些事都会被拿出来说道。对于没经历过物质匮乏的我,理解不了他们。我的青春也有他们无法理解的痛苦。但这不妨碍我们最终达成和解,尊重对方的想法。
依然焦虑,但这些焦虑更多来自自己,不再需要承担别人的期待。进入社会的另一个好处是评价体系多元化。成绩不再是唯一的标准,颜值高或性格好都能受欢迎。财富仍然是大众衡量的重要标准,但的确不唯一。
新一年还有好多的坑。遵从大势,按照基本法干活,也尊重自己内心的标准,做快乐的事。
最后,很高兴现在父母认可这样的我。
提问:
你因为什么事与父母无法沟通?
面对来自父母的压力,又是怎么样处理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