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这几年,原生家庭一词被频繁提及,尤其是影视作品里的人物情节,一旦和原生家庭相关,就会引发网友们的广泛探讨。
最近上映的电影《春潮》让原生家庭问题再次进入大家的视野。
影片中的四位女性(隐含已经去世的一位),三位妈妈的性格无一例外,都在下一代孩子的身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影片中郝蕾的妈妈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非要嫁给一个城里人,结果遇人不淑。在条件比较艰苦的情况下,还是想着照顾妈妈,于是就把自己的那份粮食省出来寄给她,一天只吃一顿饭。结果,她的妈妈只会不体谅地埋怨她怎么不干脆寄钱回家。
自己的付出得不到应有的回应反而遭到指责和抱怨,郝蕾的妈妈对母亲充满了不敢抱怨的压抑,于是,干脆就把自己所有的怨气发泄在女儿郝蕾身上。
用最糟糕、恶毒的语言咒骂女儿,诅咒她贫穷、孤独、孤儿寡母、疾病缠身,而女儿郝蕾,也置气般,应验了母亲所有的诅咒。
当女儿郝蕾以自毁性地报复去生活,她最终长成另一个“母亲”。
再来看看郝蕾的女儿,她已经过早地在家庭的残缺和争吵学会了妥协和顺从。
/02/
每个受到原生家庭困扰的人,或多或少都可以从这部影片里找到自己的影子。对家人情感复杂,既充满依恋,又抱有敌意,这样可以对标的人物还有很多。
《安家》里精明干练的“拼命三娘”房似锦,工作上雷厉风行,却又有点不近人情,也不合群,不懂人际关系。费尽心机去卖房,不惜翘同事的单;靠卖房早已年入百万,却为了省钱租凶宅;“饿死鬼投胎一样的吃相”也遭到同事们的诟病。
再来看看她的原生家庭:提起她的童年,她自称是“房家要扔在井里头没有死成的老四——房四井”以及“爹不疼娘不爱,三个姐姐也嫌弃,是家里所有人的出气筒”。
同样受到原生家庭影响的,还有《都挺好》里面的苏明玉。
在重男轻女的家庭里,她简直就是一个多余的人,受到诸多不公平的待遇。
“早上吃早饭,我俩哥总是火腿加鸡蛋,我就是一碗泡饭;他俩不是果汁就是牛奶,我就是一杯白开水,我还要洗碗、擦桌子、扫地,你供他俩上学读书卖房,连一本学习资料都舍不得给我买”。
长大后的苏明玉成了大企业女高管,事业有成。然而,在家人眼里,她却是一个冷漠无情的人。母亲去世,她没在人前掉一滴眼泪,就连接机从美国回来奔丧的大哥,她还在处理工作。
还有更早引起原生家庭广泛讨论的《欢乐颂》里面的樊胜美。
“我都三十岁的人了,我一分钱存款没有,我每个月还得往家里汇,我还有个好哥哥,一个隔三岔五给我惹祸的哥哥。从我工作开始,我挣的每笔钱都往家里汇,都是补贴家里的。我那个哥哥呢,他干什么了?他的房子,首付是我,贷款是我,他生个孩子,都得我替他花钱,家里所有值钱的东西,不都是我买的吗?”
樊胜美同苏明玉一样,生长在重男轻女的家庭里,成年后却需要独自一人养活一大家子五口人。
就像妈妈压榨她一样,她转身就把这样超负荷的期待压在了男友王柏川身上,在王柏川天天加班,疲于应酬的时候,她依然连环夺命call,因为家里的事指责他。
/03/
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有多大?
马东在《奇葩说》上问过心理学家武志红:很多人把长大后的所有不顺心,不如意,改不了的毛病,克服不了的性格障碍,过不了的接人待物的那些门槛,都归结为原生家庭,有那么严重吗?
武志红回答:很严重!
优秀如陈乔恩,偶像剧女王,当她回想往事的时候,让人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她那强烈的童年阴影。
“妈妈的脚步声好像魔鬼的声音一样,她要来揍我了,完蛋了她要来掐我了”。
“到现在都不清楚,在妈妈面前怎么表达,我只怕她打我”。
过多的打骂,也让陈乔恩自觉自己不被爱,性格孤独自闭,恐惧社交。她经常把自己封闭起来,一个人可以待很久。好友安以轩说:陈乔恩可以三个礼拜不出门,和猫说话,吃罐头,读书,一个人去KTV唱歌。
很多人从小就被告知:我不如别人家的孩子优秀;打是亲,骂是爱!他们打我骂我都是为了我好......
对于脆弱和不成熟的儿童来说,父母就是整个世界。当父母用不堪的语言去评价孩子的时候,慢慢地,孩子也就逐渐相信了自己确实是糟糕的、没有价值的、不堪的,从而扭曲了自我对世界的认知。
等到长大成人,才慢慢发现那些刻在骨子里的自卑,那些缺乏安全感没有底线的讨好,早在自己的童年时期就埋下了种子。有的是来自父母的语言暴力,有的是源自缺乏关爱,有的是来自身体之伤,还有的是天性被扼杀。
影片《春潮》过后,留下了女儿们很多戳心的留言:
妈,我从来没有听到过你对我的肯定和表扬,哪怕一句也好。
妈妈,那句“我爱你”,我一辈子都说不出口。
有时候我真的恨你,可是,你又是我的妈妈。
妈妈,如果小时候,你能爱我多一点,现在的我是不是也不会这么自卑。
妈妈,我真的很想忘记,童年时你给我的伤害。
正如说的那样:幸运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04/
终于有人可以为自己的性格不好买单了,那就是——原生家庭。
于是,就光明正大地把自己性格上的缺陷——胆小、自卑、懦弱、不自信、没有安全感......统统归于父母对自己童年的伤害与影响。
这,当然不是我们探讨原生家庭的终极。
追溯自己性格的成因,不是怪罪家庭,而是让自己看到原生家庭不合理的地方。
意识到“天下没有无不是的父母”这句话的荒谬,父母对孩子语言甚至是身体上的暴力,以及精神上的控制,是一种扭曲的爱,更是伤害。
认识到自己仍然受困其中,这样才能够有意识让自己跳脱出来,而不是持续在混沌不自知中继续受到伤害。
此外, 知道这个问题的存在,会让自己明白父母的打骂会给下一代造成心理上的创伤,会懂得孩子的童年时期是多么需要关爱和陪伴。
这样,我们才能在组建的新家庭关系里,在和配偶以及子女相处的过程中,有意识地约束自己的行为,防止重复自己原生家庭的模式。
当然,要做到这样的理性,抚平童年的伤害,这确实很难。
有的人即使有了孩子,依然在和家人较着劲,就如《春潮》里面郝蕾的角色,用无声的隐忍报复着母亲,偏要活成她所骂骂咧咧讨厌的样子。
还有的人性格孤僻暴躁、待人冷漠、做事极端、爱无力、无法建立亲密关系、恐惧婚姻、三观扭曲......
长大成人后,一不小心成长为自己讨厌的模样,和这样的自己和解,真的很难。
《都挺好》的编剧说:原生家庭欠你的,你得靠自己找回来,找不回来就是一场灾难,找不回来就是“都挺好”。
编剧借角色的口,安慰受困的人说:“你可以选择不原谅,也可以选择放下,放过自己吧。”
/05/
小时候,父母是我们的整个世界,等到长大了才发现,父母有时候也会看我们的脸色行事。
原来,父母卸下父母这个身份,其实就是普通人。
东野圭吾在《时生》中说:“悲观也没有用,我们都想生在好人家,可谁都无法选择父母,命运给你发好了牌,你能做的只有尽量打好这副牌。”
希望每个原生家庭不完满的人,最后都能说:现在的我,被时间救赎了。
END
-脚趾姑娘-
用文字记录故事,用思考解读生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