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论

作者: 奥秘探寻者 | 来源:发表于2019-02-07 23:25 被阅读9次

    长久以来,人们都对秦始皇时代的秦国的迅速扩张和随后的快速败亡有着很多的评论和看法,贾谊有《过秦论》,三苏父子均有《六国论》,各有见地。笔者也尝试着从新的角度去分析一下秦的盛衰兴亡。

    首先,秦国在灭亡六国阶段的优势:第一个,兵员质量的优势。秦民习兵而善战。秦地从周代以前就一直是夷夏混居之地,争斗无数,能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存下来的定居者,大概率从基因层面上对战斗有着较好的适应性。(心理素质、体能、忍耐力等)毕竟是近千年的自然选择与进化。能与秦国共享这一方面的优势的是赵国,赵民同样生活在狄夷遍布之地,所以赵军常能在战场上与秦军一较高低而别国则有差距。至于燕国,国小民稀,难成大事。

    秦国的第二个优势,激励机制上的优势。秦国对军功的奖励,直接、普遍、丰厚,只要在战场上有斩获就能得到爵位,获得相对应的田、宅、社会地位。这一制度在汉朝以后都一直保持着,可见其效果好且受欢迎。

    其余各国在对战士的奖赏力度和效率上均不如秦。

    有着以上两点优势,即使在装备和战术上没有优势,秦国也已经足够在战场上压倒六国中的任意一个了,后期甚至能同时对付几个。

    但是,到了秦二世时期,起义的原六国军队,在作战的意志上有了很大的提升,缩小了与秦军的差距。原先他们是为了六国贵族而战,胜无所得,败无所失。但是反秦起事阶段的作战,则是为了他们自己,作为反叛军,可以肆意劫掠,秦末战争史上屠城比比皆是,相对而言刘邦在入关以后比较温和,但抢劫财物作为战利品也是不可少的。这样一来秦军在斗志上的优势就没有了。再加上人数上的巨大劣势,失败也是在情理之中。

    秦二世时期秦国的劣势:

    一。兵力严重不足,而且布置不当。

    秦国原本在人口数量上就没有优势,六国比之秦国有“五倍之地,十倍之众。”二世元年秦军主力又都在外,一路在北,拒战匈奴,一路在南,深入越地。秦国本土兵力空虚,以至于被陈胜军攻到咸阳附近。要靠释放刑徒才能抵挡。

    大战开始后北路军是赶回来了,南路军却是按兵不动。于是秦国就只剩一半不到的兵力,来对抗人口十倍于己的六国。在短短一两年内,秦国兵力是很难恢复的。(秦南路军赵佗所部的具体数量不知道多少,但显然不会有五十万。如果有如此之众,何须割据南越,足以逐鹿中原,秦国在征南的战役中损失当有八成,留存部队或许不到十万。)

    而且秦国指挥者的作战思想依旧停留在旧的模式,重外而轻内,战则倾巢而出,守军极少。这一思路对于战国时代的秦朝来说是适用的,过去秦国僻处西陲,地形有利,跟楚国有十八世的姻亲(据诅楚文石碑),关系亲密,楚怀王之前秦国不需要重兵防守武关,只需防守函谷关,在韩国与魏国臣服之后,秦国连防守都不需要了,长平之战中秦王“悉发男子十五以上者诣军前”。但是这种毫无保留的打法,在面对新的形势和敌人时,就不适用了。秦国却依旧不重视本土的防守,武关、咸阳的守军不多,才被刘邦攻陷都城以致灭亡。

    如果没有刘邦的外部打击和赵高在内部的破坏,秦国还是有机会保住战国时期的旧疆域,闭关自守,再伺机进取的。

    二,赵高擅政,毁败朝纲。

    赵高为了专权,排除异己,先铲除了李斯 ,冯劫,冯去疾等重臣,进而弑君夺位,结果被子婴解决。秦国的重臣人人自危,章邯和武关守将等人都因畏惧而叛变,赵高的野心与他对朝堂之上造成的破坏成了压垮虚弱的秦国的另一关键。

    秦国凭借着尚武的法令和强悍的民众鲸吞天下,也因为武力的衰弱和纲纪的混乱而迅速败亡,需要指出的是,秦国所遭遇的问题其实是暂时性而非本质性的,其大部分制度和传统被汉所继承,可说是名亡实存。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秦国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nqns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