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了好多年心理学,
居然只知道“习得性无助”,
因为从小到大被批评,
总是活在批判呵斥中,
有时候难免会自卑敏感。
最近,总是在劝慰一个朋友,
不要对总占便宜的人太好了,
因为长时间地付出不一定就有好结果,
马上短视频给我推了一个心理学名词:
“受助者恶意”。
即经常被你帮助的身边人修养不够,
没有感恩之心,亦或是缺乏格局,
往往会因为一点小事,
你没做到他(她)满意,
而忽略你曾给予的所有馈赠,
并对之以各种恶意,包括埋怨,谩骂,
指责或采取报复手段等等。
乍一听,好像是精神病患者所为,
实则是一种人类在社会交际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受助者恶意!
这种心理问题出现的源头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助人者无理由无所求的付出纵容了这种情绪;
另一种是受助者贪得无厌的心理状态和原生家庭长期灌输的价值观决定,他看人下菜碟。
也就是说,她骨子里知道,谁更适合更愿意承受这份“受助者恶意”,
谁更能让她无尽地占着便宜又零成本享用,
她清楚地了解世上谁是可以让自己随意搜刮索取奉献的人,
当然激发了她心底里人性的恶毒,不惜加害助人者,没有成本的肆意妄为,也是挺爽的!
这就是很多富二代干坏事,肆意欺凌老百姓的原因吧,
因为做坏事成本很低,甚至老百姓因为善良或害怕,选择伤害没有发生一样的态度,
让施虐者更为猖狂!
当然成就这个名词的第二个原因就是助人者的无原则迁就,
正是由于她的无边界感和无原则性,
导致了她最后受尽伤害,
有时候这种伤害浮在表面,
有时候暂时都看不出来。
因为无休止的付出包括时间,情感,金钱,甚至未来。
写到这里,我曾经痛恨那个助人者的无底线性格,
我泱泱大国,14亿人口,
你帮个知道感恩的人不行吗?
你帮个未来有可能或曾经帮助过你的人。不好吗?
后来,我又对自己进行了剖析,
这就是个心理学名词,知道一下就好,
何必傻傻地生气呢,
任何人的处理问题方式,
都有前因后果,
如果你没看到,不了解,就不要轻易给意见,
也许是“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也许上辈子欠人家的,就是还不清呢。
劝慰的真正目的不是改变,
它就是个提醒,
就是个输出,
不要干涉他人因果,
不要按自己的认知去教育别人,
那是令人讨厌的事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