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原创首发,问文责自负】
人的一生,往往面临着很多选择。
该如何抉择?
是一个难题。
01 鱼VS熊掌,能否兼得?
孟子说: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短短几句话,说出了人在面对选择时的矛盾心理。
鱼和熊掌都是人类喜欢又很难同时得到的人间美味,当两者不能同时满足时,如何取舍,便是一种学问,也是对自己的一种考验。
在孟子看来,熊掌似乎更为珍贵,也是更难得到的东西,于是,他选择了熊掌。
但不同的人,对其却有着不同的看法,主要取决于什么对于他来说,更为珍贵,更为重要。
孟子在这里也把生命比作是鱼,把义比作是熊掌。
他认为,在生命和道义面前,选择正义和崇高的精神信仰更加有意义。
“舍生取义”大致也是从这里起源的吧?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鱼和熊掌”的现象也随处可见,给人们带来更多的考验。
还记得十年前,那个辞职想去看外面世界的那位老师吗?
一边是耐以生存的工作,一边是令人向往的诗和远方,如何抉择,不是每个人都能有那位老师一般的勇气和底气的。
02 我的专业如鱼
这一期,我们读书会的主题阅读书籍是《小巷人家》。
书里有一段故事情节令我很有感触。
隔壁王家的吴姗姗读完中专,来到小院想租住宋莹家的两间房子时,说的不咸不淡的话。
还有她说到自己不像庄、林两家的孩子一般有出息,能上大学,只能读中专的一番话,让庄、林两家心里梗塞,一时不知道如何回应。
吴姗姗的父亲,当初私改了姗姗的报考志愿,为她选择了在当时看来,好走的一条路。
可随着时代的变革,学历变得越来越重要。这样的重要不仅仅是体现在毕业的工作上,更多的是体现在面对生活难题时,认知和处理方式的不同。
正如书里林武峰所说:
“人生总有高有低,读过书和没读过书的人,人生的维度是不一样的,度过高峰期、熬过低谷期的方式都不一样。”
人是没办法赚到认知以外的钱的,选择也一样。
突然想起自己读完初中以后的情形,身处偏僻的小山村,见过最繁华的地方就是小县城。
中专和高中是什么,有什么区别都不知道。
中考成绩如何并不重要,读哪所学校也不重要,因为自己压根就不知道。
在家里长辈们的安排下,我也和小说里吴娜娜一样,走进了中专学校。
到市里学校学习,世界大了,眼界开阔了,自己的认知也逐渐变得不同。
后来自学大专,本科,再到后来自学专业考试,拿各种证书,长期学习的成果,也让我在自己的专业行业里变得越来越专业。
多年的从业经历,在专业上努力专研,也如孟子眼中的鱼,成为了我耐以生存的一项基本技能。
03 写作和手工似我舍不得的熊掌
如今的我,已走过半生。
如果再不改变,如果再不去为了喜欢的写作和手工做点事情,也许,以后再做,就能难了。
都说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我错过了黄金的十年前,再也不愿错过珍贵的当下。
80年代初,家里有电视机的还很少。
我家没有电视机,只能夜晚到小院下面的三伯家去蹭电视看。
后来,家里也买了电视机,再也不用在夜里,顶着头上冰冷的星星去蹭电视看了。
那时候看电视,所有的信号是由一条天线连接的。
还记得当时的暑假,电视正在放《红楼梦》,看得入迷,天线却总是随着风力东摇西晃,一会儿有画面,一会儿没有画面。
贴心的老爸还专门为了让我们能安心看电视,拿了梯子,站在梯子上帮我们把天线扶稳,直到我们看完那集电视剧为止。
接触到的第一部小说作品,就是从那年夏天,老爸扶着天线看《红楼梦》开始的。
也许,从那个时候,在心灵深处,对文学的喜欢就已经悄悄生长了。
包括后来的手工拼布,无一不是对文学中,那种悠闲养心的慢节奏生活的喜爱。
如今,能全力,专心地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便是一种欢喜,一种幸福,无关其他。
哪怕现在的我,在这两方面还没有什么成就,也没关系。
对于喜欢的事情,一定要有所作为吗?
难道在做喜欢事情的过程,不是一种享受吗?
04 写在最后
也许,现在的路比之前走起来会更难,但人生未必好走的路就是正确的路。
正如杨绛先生所说:
“要走好选择的路,别选择好走的路,你才能拥有真正的自己。”
选择面前,多问问自己,什么才是对自己最重要的,什么才是自己想过的人生。
愿你我都能明白什么才是自己真正想过的人生,永远保持头脑清醒,坚定自己的信念,在面对其他的选择和诱惑面前,不为所当,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https://img.haomeiwen.com/i28947027/f77d1e09a7348885.jpe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