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评讲练习册上字形书写题的时候,对一个字形的评讲很有成就感,下面与大家分享一下。
“颤栗”一词在试卷中写成了“颤粟”,怎么教会学生来分辨它们呢?我查阅了相关资料并进行了联想。
颤:物体振动,栗:落叶乔木,果实为坚果。“颤栗”解释为发抖,打哆嗦。
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从宰我的回答来看,当时栗树就象征周朝的政治严酷,使民战栗。所以“颤栗”引申出来就解释为发抖,打哆嗦。又相传栗树是西方之木,这样“栗”字又似乎成了会意字,所以也就轻松地把字形记住了,词义也就比较好理解了。
粟,谷子。去壳后叫小米。一年生草本植物。耐旱,适应性强。是中国北方主要粮食作物。所以用“米”字作偏旁。这两个字这样一比较就很好区别了。
接下来,我让学生总结规律,以后就用这种方法去分析形近字的区别。
接下来,我就让学生自己分析下一个词语的区别。
又如“恬静”错误地写成了“甜静”学生一查字典,
“恬”的解释为:
1.安静 2.毫不动心;安然;不在乎。
“甜”的解释为:
1.像糖和蜜的味道(跟“苦”相对) 2.形容舒适、愉快。
学生查了字典之后,我引导他们还要从汉字的偏旁部首去猜测一个词语的意思。有学生很快就能够举一反三地迁移了。其实我们语文培养的就是学生的这种迁移能力,不仅仅是学知识,还要培养能力,同时还要培养他们热爱祖国文字的感情,和主动研究语言文字的兴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