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小雅在课间拉着我不让我走,小姑娘一本正经说要和我说一件事,我还以为她要告状,没想到孩子说,她要跟我承认自己以前有件事做的不对,在她还不知道蚂蚁也是个小生命的时候,有一次想踩着玩,还好没踩死,现在她知道了,蚂蚁也有自己的家人朋友,只是路过被我们看到了,她上次还看见有小蚂蚁帮我们从教室运走了掉落的面包屑,我们不应该伤害它。
只见她眉头紧蹙,那么认真地和我分享自己的思考心得,我被这小可爱逗乐了,赶快肯定和夸奖了她对小动物的善良和体贴。也不由感到有些欣慰,看来,我做的许许多多努力,还是在潜移默化中渐渐起了效。
这学期因为疫情,我们有很长时间没有在教室,所以不少小蜘蛛、小蚂蚁都在教室各个角落安了家。孩子们归来后,和它们在同一空间不期而遇,一些不当的相处方式也就出现了,课间常收到投诉,谁谁谁又踩蜘蛛了,谁谁谁又踩蚂蚁了。一年级的孩子,对万物天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在他们对生命的含义还没有开始建立意识的时候,他们容易用错误的方式和小动物相处,以伤害它们的生命为乐却不自知。而一年级好模仿、明辨是非能力尚未建立的特点,更是容易让不当的做法成为集体效仿的对象。
泰戈尔说过:“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传送生命的气息”。怀玉姐姐在文章中写道“教育之育,应该从尊重生命开始,使人性向善,使人胸襟开阔,唤起自身美好的善根。”虽然小蚂蚁,小蜘蛛的生命看起来是那么的无足轻重,但如何对待他们,却蕴含着生命教育的重要课题。
对此,我明白,一句“不许踩”是简单粗暴的,也是无法长期起效的。因此,不断借助绘本的力量,创设故事情境,利用孩子前运算阶段泛灵化的特点,唤起孩子的共情,培养孩子换位思考的能力。一节《蚂蚁与西瓜》绘本课,不仅仅是为了训练孩子的写作能力,培养想象力,更重要的是,让孩子意识到,那个微观世界里他们看不着的地方,每一个生命,都在热气腾腾地用自己的方式创造着生命的价值。
这节课后,班级的风气明显变化了,从一个人踩蚂蚁,一群人围着一起玩,变成一个人踩蚂蚁,大家纷纷对他喊话请他不要这样做。同时,我还在班上设立了一个“小动物管理局”岗位,请专门的管理员负责护送误入班级的小昆虫回到大自然,引导孩子们尊重且平等看待小生命,把公民教育也藏在了生命教育里。
其实,我本来是个很怕小昆虫的人,但是在和孩子们一起读绘本的过程中,自个儿好像也有了些变化。现在,班上如果来了小昆虫,我只会淡淡问一句:你也想来听课吗,再不回家妈妈要担心你了!或是问它是不是迷路了。次数多了,孩子们对班级出现的小昆虫也越发淡定了,如果管理员不在,其它小朋友也会自发把它送回大自然。通过塑造集体风气,在教育集体的过程中影响个体,是马卡连科的平行教育理论重要观点之一,也是我更欣赏的德育途径。
我们现在的生活条件都非常好,但是,近几年在新闻中听到看到的孩子放弃自己生命的案例确实明显增加了,作为教育工作者,我常常在思考,为什么呢?是我们的教育没做到位吗?不是的,任何时候我们都把生命教育放在第一位。但是, 光教育孩子保护自己的生命不受伤害,告诉孩子人的生命很宝贵,要爱惜自己的生命,这样就够了吗?我想,也许我们应该要把生命教育的眼光放得更长远一些,学会尊重每一个生命、敬畏自然,知晓生命的不可重复性与独特性,这样的课题从小落到实处,也许才能够使得孩子真正去悦纳和爱惜自己的生命。这样的课题对于在钢筋水泥森林里长大,与自然万物越来越疏离的孩子,也许更有重要意义。如何以班本课程、实践活动、班级文化等的方式在自然和孩子心灵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唤起孩子内心深处对自然万物的感动与尊重,我想,还有许多深挖的空间,等着我继续探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