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下笔如有神

下笔如有神

作者: 二进制的纸 | 来源:发表于2018-03-11 12:57 被阅读0次

    孩子有一个很不错的语文老师,参加家长会的时候,我都能感受到她对于说明结构的层次安排,和关键内容上的修饰。这样的体验,和读一篇漂亮的文章一样美妙。

    受到触动,我脑子里一直在盘旋的问题蹦出来,到底怎么样才写一篇好的文章?

    我自己的经验是:主题第一,是灵魂;结构第二,是骨架;修辞第三,是血肉。

    我这样的排序,是想突出主题的重要性。所谓主题,指的是文章的目的性。可以是一个观点,可以是一个情绪,也可以是呈现一种矛盾或疑问,总之是要表达一个主题。如果没有想要表达的东西,写文章就变成了机械堆砌的纠结折磨,而读者也一定是不知所云,不可能有一丝一毫的共鸣。

    高中的时候,我最喜欢的文章是议论文。记叙文我几乎从没有写过,主要是生活经验有限,任何抒情和描写的尝试都会导致作文写不下去。而论述一个观点,对于接受数理化教育的我来说,是最简单直接的。议论文的文字可能比较平实简单,但服务于议论文的目标,却又是最恰当的。

    主题没有高低之分,区别只是有没有而已。

    散文对我来说也是一种折磨,别说写,连读起来都很吃力。华丽的辞藻和灵动的思绪对我来说常常高不可攀。学习散文的时候,老师教过一句顺口溜 “形散而神不散”,这句话除了押韵之外,对我而言没有任何建设性的意义。形散的暗示,让我写文章无所适从;而神不散的隐蔽又增加了阅读的困难。同样是朱自清的名作,在我看来,《背影》就比《荷塘月色》要好得多,前者的情绪很强烈,而后者词句优美,但感情比较含蓄,在我那个年纪,还体会不到这一份优雅。

    孩子们学语文的时候,往往是从识字、好词好句的吸收、体例结构的模仿开始的,注意力往往都在词句上。这些积累当然是有意义的,但是读书破万卷,并不必然会导致下笔如有神。

    下笔有神的前提只有一个,就是有感而发。如果你经历过卡壳写不出来的困境,你就会意识到,再多再优美的词句,也凑不成一篇像样的文章。

    反过来,当你有了主题,有了目的性的时候,写文章就和与人沟通,和搭积木、做手工,和别的生活经验没有什么两样。有了宏观的视角,一句一段的组成,是妙笔还是多余,就很容易组织、判断、取舍并且训练了。

    下笔如有神

    你会自然而然地考虑,怎么样表述你的主题?如果一两句话说不清楚的话,怎么组织会更好?这就涉及到结构和章法的问题。

    结构的目的是为了清晰有条理,让文字服务于主旨。从这个层面来说,结构显然不是一成不变的。议论文的经典结构是起承转合,然而起承转合有时候也太啰嗦了些。记叙文和散文,要没有必要的铺陈和展开,又不足以引出作者的情绪。

    走到这一步,你会遇到写文章的第一个明确的瓶颈。

    突破这个瓶颈的第一步是从自然和笨拙开始。把所有想些的东西,按自己最习惯最自然的方式都写出来,不成句不成段都没有关系。然后再回头来检查你的结构,补充你的句子,像阅读别人的作文一样来赏析自己的文章,这样往往可以有更加超脱的视角和思路跳出来。

    阅读与写作的关系在这里有直接的体现。好的文章往往组织得很好,平时读到好的结构和匪夷所思的精妙安排,可以反复咀嚼借鉴,看得多了,也会有自己的想法。

    如果你对于结构的理解到了一定程度,也可以尝试事先准备提纲。写提纲的层次比前面质朴的层次要更高一点。我自己的经验是,写提纲也会卡壳,还有提纲太深奥之后,非但没有帮助,反而会增加后续填充的困难。

    好的提纲是设计图,会极大地增加文章的效率和质量。写到一半的时候,千万不要再想着去改提纲,不要让追求完美的小纠结影响连续的思路。写完后,可以再适度改写和微调。不够好,可以再写一篇,但先把这一篇完成了,原理和第一步是一样的。

    下笔如有神

    有了思路,编排了结构,第二个拦路虎就是词句的填充,个中差异,便是修辞了。

    其实这个并没有那么高不可攀。词穷主要原因是不知道要说什么。现在你有了明确的目的,你的词库就会自然打开。朱自清在铺垫面对父亲背影的愧疚心境,没有马上写买橘,而是先铺陈了父亲的细心啰嗦,作为对比,还强调了自己的小聪明——这样的安排很精彩,但又有什么难呢,我们每个人都会写。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坐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直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阅读在这里又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读到的越多,思路越开阔,武器库也更加丰富。有时候可以铺陈雕琢,有时候可以对照比喻,有时候可以跳跃联想,是为赋比兴。

    很多人碰到的难题是,很难展开细腻的铺陈,三言两语就结束了。我的经验是,涉及到词句的时候,要稍微关注细节的说明,增加画面感,还要特别关注个人的感受和情绪的分享。有意识地增加这两方面的补充,段落就会自然地丰富且动人了。

    比如说阳光明媚,假定这个背景需要铺陈一下,大可以描述一下太阳、云彩、天空、树木、叶子等你身边的一切事物,越不起眼越平凡就越特别,越具体感受越强烈,也可以尝试不同的感官和角度:比如太阳晒下来的感受,风吹到脸上的感觉,以及你听到的各种声音,甚至是天马行空的幻想。可以写的东西,太多了。

    我自己还有一个体会是,设想一个特定的读者,把文章按照可能会打动他或她的方向去组织去陈述。这个读者可以是你的老师,可以是你的家人,可以是某一个远方的朋友,也可以是某个喜欢你文章的陌生人。设定了特定的读者,文章就变得很个人化,边界会出来,情绪和重点也会出来。就像书信一样,你会挑那些可以吸引对方的趣事来写,挑那些有共鸣的情绪来分享。

    是的,书信也是我特别喜欢的文体。可惜现代通讯几乎扼杀了完整的书信。与之相对地,我反对写毫无意义的日记。日记设定的读者是自己,而面对自己,我几乎没有寻求共鸣的渴望,最多是自省和发泄。因为自己对经历的事实都很了解了,也没有仔细描述,组织铺陈,渲染代入的必要。造成的结果往往是毫无章法、无趣索然。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下笔如有神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nvxs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