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入是输出的源泉,输入可能是书籍的阅读,可能是新闻或各种媒体头条,可能是朋友间的茶余饭后谈资,也可能是你自己接触或观察到的事件。输入即事实肯定是说不过去的,辩证的思考和内化才有输出的意义,不然就是鹦鹉学舌了,属于被动性思维,它像海绵一样照单全收,输入越多对你而言负担更重。主动性思维又叫淘金式思维,不仅动用记忆力,还要动用推理分析能力,不断质疑接收到的信息,筛选最有效的信息。学会提问一书就是告诉你什么是淘金式思维,为什么要具备这种思维,它有什么作用等内容。
不盲从是学会提问的一个内在动力,激发自己的批判性思维,根据西方自然科学的传统,任何概念,总要有一个操作性定义(也就是人为规定的一种规则)。作者认为,所谓批判性思维,有三个方面:
1、有一套相互关联、环环相扣的关键问题的意识;
2、恰如其分地提出和回答关键问题的能力;
3、积极主动地利用关键问题的强烈愿望。
问题一旦提出来,就需要有人给出一定的答案。通过提出关键问题,可以让你从被动的接受者化身为平等的互动者。引导对方的思路,得到你想要的回答/答案,还能提高个人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从此不再盲从盲信。
思维的两种模式:海绵式思维和淘金式思维。
被动式思维,就像海绵,照单全收,主要运用记忆能力,狂抄狂背狂记,并且对脑海里的东西深信不疑……
主动式思维,就像淘金,不仅动用记忆力,还要动用推理分析能力,不断质疑接收到的信息,筛选最有效的信息。从知识层面看,两种记忆不分上下,都是我们和外界信息互动的手段。但如果从解决问题的角度看,过多的无效信息会占用我们的认知内存,影响分析其他问题的效率。相对而言,淘金式思维更能帮助我们思考实质性问题。
批判性思维作为一种工具,有不同的使用价值。根据使用价值的不同,作者区分了强势批判性思维(strong-sense)和弱势批判性思维(weak-sense)。
弱势批判性思维和强势批判性思维
强势批判性思维(偏开放)目的是为了接近真理,寻找真相,为此,质疑包括自己的观点在内的各种主张,有种海纳百川,兼听则明的大气感。
作者分解了批判思维的问题体系,也就是本书各个章节名称:
1)论题和结论是什么?
2)理由是什么?
3)哪些词语意思不明确?
4)什么是价值观假设和描述性假设?
5)推理过程中有没有谬误?
6)证据的效果如何?
7)有没有其他替代原因?
8)数据有没有欺骗性?
9)有什么重要信息被省略了?
10)能得出哪些合理的结论?
11)关键是什么时间,怎样有效提出以上问题?
合格的批判性思维者,需要有意识克服这一倾向,应该具备以下人格特质:
1、主动性:主动发问,主动接触,金子不会自然发光,总是要淘出来;
2、好奇心:这是一切认知的源泉;
3、谦恭有礼:“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无所知”——苏格拉底;
4、以理服人者逢之必敬:能做到批判性思维的人不多,辨证看问题,锻炼思维又让你减少被骗几率。
为了方便理解,作者总结了论证的几个特点,方便读者识别各种论证:
1、论证=理由+结论:一个论证由一个结论以及支撑该结论的一个或多个理由组成;
2、凡是论证必有其目的:人的逻辑思维具有指向性,对方的论证,多数是为了增强自己的说服力,目的就是把他的思想装进我们的大脑;
3、论证的质量参差不齐:因此,需要我们动用批判性思维来甄别筛选。而批判对方的结论之前,最好先找准对方的论证过程。
批判性思考既要注意假设的合理性,还需要结合情景来分析假设的科学性。
在自己表达观点的时候,要注意尽可能明显地展示自己的潜在假设,把逻辑推理过程完整再现,方便受众全面、深入了解你的逻辑线条。
谬误(fallacies),就是作者在推理过程中,有意识使用的一些逻辑技巧,用以增强其说服力,促使我们接受其结论。看穿谬误,才能不被忽悠。
从理论上来讲,谬误主要有三种类型:
需要反科学或明显错误的假设来支持:“信法轮,得永生(假设:人可以长生不老)”。
混淆视听,把与结论无关的信息与结论强行联系:“我觉得张艺谋特拽,所以我不看他的电影”。
看似为结论找证据,但证据是以结论成立为前提的:“她能入职肯定是被潜规则了,因为潜规则无处不在”。
以上三种类型只是一种概括,为了方便理解,作者同样列举了13种常见的推理谬误。一大波谬误来袭,小心被戳中:
1.人身攻击谬误:不解释原因,不反驳对方的理由,而是直接人身攻击或侮辱对方。
“王X就是一个富二代,说话不过脑子”
“他就是一个愤青,你怎么能听他的”
2.滑坡推理谬误:如果某事情发生,那么与之相关(即使没有因果联系)的很多事情也会发生。
“如果政府着力下调房价,那么实体经济就会受到重创,社会动荡就会爆发”
“如果近代不抵抗外国侵略,中国再做300年殖民地,就能实现真正的历史变革”
“来的时候还好好的,为什么到了医院就不行了”
3.苛求完美谬误:如果某种措施不能彻底解决一个问题,那么这种方法就不可取。
“即使下调房价,还是有很多人买不起房子,所以下调房价的措施根本没必要”
“建造航母不能解决南海争端,所以没必要劳民伤财”
4.移花接木谬误:也就是偷换概念,利用词语的歧义,瞒天过海。
民主自由是普世价值,我们应该实行多党制和直选制(有没有普世价值?民主自由≠多党、直选)
“此轮的股市波动符合国际惯例,并非对散户割韭菜”(国际惯例是什么?)
“房价上涨是与国际接轨”(哪个国际?)
5.诉诸公众谬误:主观假设很多人都在做同一件事情/相信同一件事物,这件事情就是对的。
“调查显示,学生都希望食堂饭菜降价,所以我们应该下调食堂的饭菜价格”
“我认为经理太没眼光,我们团队个个都是功臣,为什么不涨薪?”(自认是功臣≠实际做贡献)
6.诉诸假权威谬误:过分夸大权威人士的全能性,利用A领域的专家来确证B领域的观点。
“专家表示,高房价的推手是丈母娘,地产商是无辜的”(专家,还是砖家?)
“教授认为,高额学费要比减免学费更能帮助贫困学生,所以学费应该上涨”
7.诉诸情感谬误:通过有意识操控听众的感情(代替理性论证)来增加认同,减少说服难度。
“爱国主义是洗脑教育,会让人失去自由意志”(洗脑,引发恐惧情绪,其实子虚乌有)
“如果你不相信神的全知全能,你将坠入地狱受尽折磨”
8.砍稻草人谬误:故意曲解对方的观点,制造并批判对方并不支持的观点。
“你这么替朝鲜说话,为什么不移民去朝鲜?去帮助朝鲜人民”
“我将来不准备要孩子”
“你怎么能这么自私呢,只顾着自己享受”
9.两难困境谬误:故意制造逻辑上的两难境地,不管现实的可能性。
“你们这个年纪啊,就是爱乱花钱,就算给你们每月五千你们也攒不下钱来,所以每月二千五就够了”(假设:年轻人只知道领工资和花钱,所以……)
“这里这么多人,为什么他不欺负别人,非要欺负你?”(逻辑假设是:只能被欺负,不是他就是你)
10.乱贴标签谬误:如果能发明一个名词来命名,约等于合情合理地解释了这个事件。
“他为什么总是关心时事政治?——他就是一个‘愤青’”
“她为什么总是闷闷不乐?肯定是得了抑郁症”
11.光环效应谬误:通过积极词汇,促使听众将论证与积极情感产生联系,降低心理防御,增加接受结论的概率。
“微博大V们有这么多的粉丝和拥趸,监督政府,宣扬公平民主,我们应该支持他们”
12.转移话题谬误:提出一个逻辑上不相关的话题,偷梁换柱,转移对话的焦点。
——“你怎么又迟到了?”
——“为什么你总是针对我”
13.循环论证谬误:把论点/题转换表述方式,作为论证的理由再次登场。
既然推理在形成结论时有这或那的谬误,那直接证据的给出无疑就是比较直观的依据了。然你给出的证据就可信吗,这里从事实证据,个人经历,典型案例,专家,引用,调查等方式提供了各种证据,但罗列下来,似乎每一种也都存在缺陷。不要担心批判性的读者,读者的质疑是完善证据链的动力。
《学会提问》一书用比较多的例子阐述论据的来源和做为佐证的不足之处,学会淘金式的主动思维,是一种思维的锻炼,本书旨在强调不要偏听偏信,学会如何去提问,也就是沟通,如何去应答和接受,当你看到和听到这些问题甚至答案结论时,如何去看待它的真实可靠性。多途径,多方面的举证,还有推理整合,使我们离真相更接近。当然有时不较真也是聪明的选择,但不去深究不代表盲从,一种主动性思维,讲究的就是一种能力的培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