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泛在学院学习指导)
朗诵是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艺术创作。
朗诵者在运用声音传达作品前,需要把从作品的语言中发掘出来的形象和画面转化为自己的内心视像。
以下内容为摘要整理,完整内容请收听音频。
作品声音表现
有选择的对作品中的形象进行声音的表现。
印象、气氛、氛围:
例:《七个月亮》
最后一只鸟儿飞进了黄昏,月亮不慌不忙,爬上山梁。远远地,几声犬吠点缀着山野的静寂。
布鞋轻轻踩在软软的泥土地上,没有灰尘,也没有声响。空气中满满的,是沙枣花的清香。
只有月亮给两只移动的身影以夜的真实。
营造空旷、迷蒙、寂寥、凄清氛围。
声音塑造形象
如何在声音中塑造画面感、形象感
1)用特殊的音色塑造形象
文字语言中的一些语词的读音,原本就带有一定的形象特征。比如“棉”、“软”等字,有柔软的感觉:“炮”、“枪”、“刀”、等则有铿锵和喷发的态势:而“飘”、“飞”等字则有轻飘、曳动的态势。
《雨巷》中有这样的描写:
她静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叹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像梦一般的,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的,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pǐ)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2)用声音的停顿和延迟塑造场景和画面形象。
(定义:指朗读过程中声音的中断和延续。是停顿和连接的合称)
如《安塞腰鼓》片段:
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
为了表现安塞腰鼓舞动的跳跃感和喧闹场面,大多用语音的停顿来表现和营造画面。
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这一句则用声音的延迟表现场面的广阔和宏大。
3)、用语调或字调的变化表现形象和画面感
如:《神游秦淮》:
“你,也就那么一直站在舟头,一直,一直,一直,久得化做了古诗里的小舟化石,一任秦淮的水啊,荡啊,荡啊,荡。”
里面有三个“荡”字:“在水中,荡啊,
荡啊,荡。”朗诵中用不同的语调造成甩摆、扬起、滑落的动态感,使人们眼前出现波荡的画面。
例:再说一次我爱你
作者:勃朗宁夫人
说了一遍,请再对我说一遍,说“我爱你!”
即使那样一遍遍地重复,
你会把它看成一支“布谷鸟的歌曲”;
记着,在那青山和绿林间,
在山谷和田野中,
如果她缺少了那串布谷鸟的音节,
纵使清新的春天,
披着全身绿装降临,
也不算完美无缺,
爱,四周那么黑暗,耳边只听见,
荆棘的心声,处于那痛苦的不安之中,
我嚷道:“再说一遍:我爱你!”
谁会嫌星星太多,即使每颗星星都在太空中转动;
谁会嫌鲜花太多,即使每朵鲜花都洋溢着春意,
说你爱我吧,一声声敲着银钟!
只是要记住,还要用灵魂爱我,在默默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