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理财投资
五位世界投资大师教你漂亮穿越“漂亮50”

五位世界投资大师教你漂亮穿越“漂亮50”

作者: 0ee2f6b33158 | 来源:发表于2017-06-21 13:56 被阅读77次

作为美国“漂亮50”年代的见证者、参与者,

霍华德·马克思冷眼旁观,

巴菲特主动退场,

约翰·涅夫饱受折磨,

索罗斯赚得盆满钵满,

约翰·邓普顿另辟蹊径做全球化投资。

“聪明投资者”整理了这些投资大师在“漂亮50”浪潮中的理性分析和独立思考,针对眼下的中国“漂亮50”热,相信聪明的投资者会有自己的解读。

1968年,霍华德•马克思22岁,刚从沃顿商学院毕业,加入花旗银行投资研究部门。当时花旗正大量投资“漂亮50”股票:即美国最好、增长最快的50家公司的股票。当时这50家公司包括: 施乐、IBM、柯达、宝利来、默克、德事隆以及可口可乐。

当时官方论调是,如果你买了一支好股票,不要在乎用多高的价格。鉴于这些公司的增长率,80或90的市盈率似乎也合理。

而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股票却没有成为人们所期望的提款机,所有热潮终究会降温。

事实证明,买入价非常重要,80-90倍的市盈率也过高。

1973年,曾经的“漂亮50”,“一个跟着一个被抓出来枪毙”,拥有这些股票的人损失了90%的资金。

投资者受了教训,雅芳股价半年内被腰斩,显赫一时的柯达、宝丽来和施乐等大企业,也落得破产或急需转型的下场。

在“漂亮50”年代,初出茅庐的霍华德•马克思还只是一个旁观者,他从这场狂欢中看到,“漂亮50”曾是一些整体不错的公司,

但一种投资理念变得过于流行,最终资产的价格会被抬升至危险的水平。

追随在某个时间点流行的趋势,可能会导致投资者走在一条舒适但方向错误的道路上。

成功的投资者往往是孤独的。

1969年,巴菲特39岁,致电合伙人称,已“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因找不到任何可投资的品种,解散了旗下的有限合伙基金。

“股市的这种投资局面让我无所适从,

我也不想去玩一种自己根本不懂的游戏,

这有可能让自己多年苦心经营起来的声誉都毁于一旦,

我不如趁现在急流勇退为宜。”

股价太高对巴菲特来说,一直都是个令人头痛的问题。巴菲特在“漂亮50”以外寻找价值洼地,但一直没找到合适的股票。到1972 年,伯克希尔· 哈撒韦旗下的保险公司,有价值1. 01 亿美元的证券产品,其中只有1700 万美元是股票投资。

1973 年,“漂亮50”的泡沫开始破灭,一度曾突破1 000 点的道琼斯指数,又回落到950 点以下。股票经纪公司的报告空洞无物,分析师们纷纷卷铺盖回家,那些在1969 年上市的公司,眼睁睁看着自己的股票市值蒸发了一半。

股市陷入低谷,巴菲特却像一匹欢蹦乱跳的小马驹,充满了活力。通过一次次的热身,他又回到了股票圈,逆势大量扫货。

在“漂亮50”年代,巴菲特选择做一名“退场者”,保全自己的声誉。

《巴菲特传》中写到,

“巴菲特尽量避免对股市进行盲目预测,

尤其不会按照人们的预期来买卖股票。

他更愿意逐一分析每家公司长期的盈利前景,

依靠自己的逻辑思维做出判断。

如果某人能‘预测’股市的行情走势,

就好比他能预测到当一只鸟飞离树梢时,

会朝哪个方向飞走,

那毕竟是一种猜测,

而非理性分析。”

1972年,约翰·涅夫41岁,温莎基金面临生存危机。

市场对“漂亮50”有着贪得无厌的好胃口,而约翰涅夫对其公然藐视、嗤之以鼻,并一意孤行要走自己的路。

他投资了一些低知名度成长股、慢速成长股以及周期股,在快速获利年代那些激情燃烧的日子里,他是明显的落后者。

从1971-1973年,温莎的业绩累计落后于基准26个百分点,在某些观察家眼中,温莎已完全和市场脱节。但约翰涅夫说,“温莎并没有和市场脱节,而是市场和现实脱节了。”

1974年,“漂亮50”彻底崩溃,市场并没有立即恢复理智,人们闭眼抛售市场上能看见的一切股票。约翰涅夫持有的股票,也没有逃过被抛弃的厄运,但在接下来的三年(1974-1976)中,温莎的涨幅还是超过了标准普尔500指数63个百分点,一举补足了以前的损失,还多出大量盈余。

当这一切结束时,约翰涅夫说,

“漂亮50现象给股市上了一堂苦涩的课,

让投资者知道,

过分信仰偶像级成长股将造成多大的痛苦和危害。

再见,漂亮50。

除了那些没头脑的赌徒之外,

你的时代的离去,

对所有人而言都预示着更好的明天。

因为,蓝筹倒台,

长久以来在其阴影下的其他地方就阳光普照,

被埋没的和应该得到奖赏的股票,

将重见天日。”

1969年,索罗斯39岁,用自己的25万美元创立了对冲基金—— “双鹰基金”(DoubleEagle Fund)。

在“漂亮50”年代,很多人认为做空是不爱国的,“你怎么能赌一家公司的经营状况不佳呢?你难道对自己国家的经济没有信心吗?别人已经很不幸了,你还趁火打劫?”

索罗斯不在乎别人怎么说,甚至承认,对于做空,自己有一种“邪恶的快乐”。他喜欢卖空机构青睐的股票,和几个大机构下相反的赌注。

1973年和1974年,“漂亮50”泡沫破灭,大机构沮丧地看着,自己持有的股票价值减半的时候,索罗斯却取得了惊人的成绩。

自1969年1月到1974年12月,索罗斯基金公司的股票价值几乎上涨了3倍,期间的每一年,索罗斯基金都呈现正增长。而相比之下,同期的标准普尔500指数下跌了3.4%。

1975年,索罗斯为了做空“漂亮50”的代表股票——雅芳,以120美元的市价,借出10000股雅芳股票,接着股价大幅下跌,两年后,又以每股20美元的市价买回了10000股,净赚100万美元。索罗斯解释自己做空雅芳的逻辑,是因为他在雅芳赢利下降之前就觉察到了,人口老龄化将意味着化妆品行业销售收入减少。

在“漂亮50”年代,索罗斯可能是华尔街赢的最漂亮的人。他对股市中的“金子”有着高度敏感,选择逆势而行,成为一名“做空者”。

1979年,索罗斯将基金更名为量子基金(Quantum Fund),

以纪念量子力学中的“测不准原理”。索罗斯认为,“市场也总处于不确定和不断变动的状态中。如果不去考虑那些显而易见的事,而在出乎意料的事上下注,就有可能赚钱。”

1968年,邓普顿56岁,卖掉了自己旗下的咨询和其他投资业务,带着邓普顿增长基金,从喧闹匆忙的华尔街搬到了巴哈马群岛。

一直到最后寿终正寝,在巴哈马群岛生活的40年间,邓普顿利用最少量的资源(分心也是最小化的),每天花一个小时在沙滩上浏览研究报告的评论,寻找他认为便宜的股票。

“在海滩上思考并完成工作的时光非常美好,有趣的是,这时创造的共同基金总收益还更多。在沙滩上大海环绕的环境下工作,能够帮助我从全球化的角度思考。”

20世纪60年代后期,在华尔街一窝蜂扑向“漂亮50”时,邓普顿对全球化多样化投资的兴趣日渐增长。

他在1967年的致股东信中提到,基金投资最大的12只股票中,有两只来自荷兰的公司(飞利浦和荷兰皇家壳牌石油公司),还有日本、德国、瑞典和英国的公司各一家。除了加拿大政府债券外,基金持有最多的是资生堂,一家日本化妆品公司的股票。

邓普顿重仓不为人注意的日本股市,除了这些股票本身便宜外,还因为他认为此时的美国股市已明显被过分高估。

20世纪70年代,邓普顿作为逆向投资者的名声得以确立,他一直认为,实现最佳收益最可靠的方法,是专注于寻找廉价股票,无论是在哪儿发现的,也无关当时的市场潮流或市场情绪。“如果你想创造出比别人更好的收益记录,你必须和股票分析师们做的不同。”

1972年,邓普顿增长基金出人意料地赚取了68%的收益,这是其在全球股市周期中最高的一次,这要归功于邓普顿另辟蹊径的全球化多样化投资。

尽管如此,1973年可怕的熊市中,邓普顿增长基金的净资产价值,还是下跌了9.9%,1974年又跌去12.1%,邓普顿管理的所有基金总值还剩不到1300万美元,这只是其30年后建造出的总值900亿美元庞大帝国的很小一点。

邓普顿的亏损与当时主要市场指数下挫的幅度相比,已经小了很多。可是,这并不足以让有些投资者或媒体知足,许多人和现在一样关注于更短期限内的基金表现,邓普顿不止一次因其基金相对蹩脚的业绩受到指责。

比如1971-1975这五年间(包括1975年),他3/5的时间都跑输市场,1980年中期也是一样。这种时候有些投资者会开始质疑,他是不是已经失去了魔力。

但是后见之明告诉我们:这正是将资金投入基金的最佳时机,因为该基金在之后创造了一段最辉煌的时期。“行情总在绝望中诞生,在半信半疑中成长,在憧憬中成熟,在希望中毁灭。”

《约翰·邓普顿的投资之道》中提到一句老话,

“投资就像运动一样,

胜败是一时的,

风格是永久的。”

本文来源:聪明投资者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五位世界投资大师教你漂亮穿越“漂亮50”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oazq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