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孔子有四件事是不做的。“毋意”,不要胡乱推测;“毋必”,没有什么事是按照必须的规则去做的;“毋固”,不要固执己见;“毋我”,不要以自我为中心。
在生活当中,能够做到这四件事的人少之又少。这其中和两本书是非常有关系的——
一本是《思考快与慢》,读过之后会了解,人的大脑有很多缺陷,会产生奇奇怪怪的想法,我们的思维根本不是理性的,而是充满了大量的非理性判断。
另一本是《怪诞脑科学》,书中的“克鲁机现象”告诉我们,人的大脑进化得并不完善,所以才会有推理和脑补。人们习惯支持鲜明的案例,而不是枯燥的统计数字,这些都来自于我“意、必、固、我”,这也是人和人之间困扰的根源。
“子绝四”,也许是孔子早已看出人脑的缺陷,我们没有想象得那么冷静和理智。所以,不要对自己过分的信任。过度的自信导致的结果,只会想到自己能够理解的东西,只能够看到自己能够看到的东西。对于别人的意见,别人的想法,或者别人复杂的动机,根本无法洞察。
这就是人和人之间出现障碍、领导力出现困难的最重要原因。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一个智慧的人,不会迷惑。一个心中有别人的仁者,不会忧愁。一个勇敢的人,没有畏惧。
知者之所以不惑,是来自于知者接受随机性。如果能够接受随机性,接受命运的安排,知天命,乐天知命,迷惑就会减少很多。
《混乱》中所讲的爬山算法:命运随机将你抛到人生中的任何一个地方,立刻就近展开搜索,去寻找你可以达到的最高峰。然后下次再抛的时候,一样立刻就近搜索,去找到能够达到的最高峰。这样,才能一步一步走向人生的巅峰。
而反过来,如果不是知者,不接受不确定性和随机性,一定要按照原来既定的方向去走。结果或许是,永远徘徊在山谷中,无法走出来。
“仁者不忧”,当内心考虑的不只是自己时,幸福就会容易了很多。因为,这是自内而外所生发的快乐。
过于强大的自我,做任何事只关注会有怎样的评价?自我越大,烦恼会越多。“仁者不忧”,正是由于自我变小了,忧愁自然也就随之减少。
“勇者不惧”,不畏惧不害怕,并不是莽撞,也不是什么都不害怕了,而是就算害怕也要去做,这才是真正的勇气。
《怕死》一书讲到,人类前进的动力,是来自对于死亡的恐惧。所以,我们需要建立价值观,建立近端防御和远端防御,以让内心坦荡地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意外和无常。
“智,仁,勇”三大德,也被称作儒家三宝。能够做到其中一点,就非常了不起了。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马厩着火了,孔子上朝后回到家中,问的第一句话是:伤人了没有?
人和马比起来,哪个更重要?
看过电影《被解救的姜戈》就会了解,奴隶制之下,人均被物化,用钱来衡量,所以,马一定是比一个受伤的奴隶要贵得多。
这句话体现了孔子是人文主义者,一个真正关心他人的人。
升车,必正立,执绥。车中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
上车的时候必须站直了,拉着上车的带子,相当于今天的安全带。在车中时,不随处看,不大声喊,不催促开车的人,不去指挥。
前面所讲的“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就是要相信司机,让司机安安静静地驾车。控制自己操控的欲望,这也是修炼。
选择学习孔子坐车的状态,也是希望我们能够将所学内化,然后应用于生活的点滴之中。
以上,是《论语》上半部中的经典20句,正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希望我们认真领悟其中的精华。
最后想说,学习《论语》,不是为了考试,更不是炫耀的资本,而是真正能为生活的美好所服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