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文部分摘自“得到”APP武志红老师的《武志红的心理学课》专栏中的自我12《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三年来,作为全职妈妈,虽然生活安逸,可是内心充满挫败感,对自己越来越失望,前两年的创业,虽然不能算是完全失败,因为没有达到预期,给我很沉重的打击。最近一年来,虽然在英语,写作,投资,创业,孩子教育和烹饪等方面有些进步,但还远没有达到自我和家人的预期,因为心虚,不能接受爱人和婆婆的一点点不满或指责,时常沮丧,时常想发脾气。前天早上,把孩子送到学校,我的心情低落到极点,完全不能接受这样的自己。回来复习武志红老师的心理学课,想找到我的生命意义,想知道如何成为我自己,把《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这篇文章反复听了多遍,文章中,武志红老师是这么定义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的。
使用外部评价体系的人,对别人的评价特别在乎,甚至会内化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认为自己就是这样的。他们在做事情时,首先考虑的,是别人怎么看、怎么认为。他们做事情的动机,常是为了博取别人的认可、金钱等,这可以称为“外部动机”。想想看,上学的时候,多少次我们是假装在认真听讲,假装在认真写作业?上班的时候,多少次我们是在做违心的工作,明知道很多工作是白白浪费宝贵注意力和时间,为了让领导满意,为了在年底拿到好评,为了升职加薪,我们不得不做很多根本无意义的工作。
使用内部评价体系的人,对别人的评价不大在乎,他们做事情的动力,是来自于自己内心,这可称为“内部动机”。我自以为是使用内部评价体系的人,不太在乎别人的评价,更多关注自己的内心,但由于才疏学浅,悟性不足,很多时候,不知道自己真正要的是什么,时常陷入迷茫。偶有对抗权威之举,但由于实力不足,就算当下侥幸逃脱,最终难逃厄运,不过是匹夫之勇。
所以,使用内部评价体系的人,他们在做事情时,特别尊重自己的感觉;使用外部评价体系的人,他们在做事情时,容易忽略自己的感觉,而更多使用头脑层面的思考。
依照提摩西.加尔韦对自我的定义,使用内部评价体系的人,他们做事情时,常是在自我2的领域内,也就是在潜意识和身体层面;使用外部评价体系的人,做事情时,常是在自我1的领域内,也就是在意识和头脑层面。
不得不感慨一下,这就是写作和思考的好处。我真没想到,自己竟然这么多次地使用加尔韦的这个定义。这种写作时的出乎意料,也可以证明,我这样写作时,是在自我2的领域。如果是在自我1的领域内写作,那么一切都是头脑和意识事先规划好的。这也是写作的一个秘诀,如果你想在写作上有不凡表现,必须离开自我1的规划,而听从自我2的指引。
例如列夫.托尔斯泰,他在写《安娜.卡列尼娜》时,本来想写一个受人唾弃的放荡女人,没想到越写越爱她,可虽然这么爱,还是把安娜写死了,列夫.托尔斯泰为此恸哭,他妻子说,你真奇怪,安娜在小说里的命运,不是你说了算吗?你不把她写死不就得了,托尔斯泰说,不行,故事不受我控制。
你看,好的故事,好的东西,都是不受自我1控制的。自恋虽然是推动力,但真正的好东西,都会突破“我”的自恋。
使用内部评价体系的人,他按照自己的感觉把事情做好时,他会有由内而发的享受感,这是他们做事情的巨大动力。
看到这里,我很庆幸自己加入财富自由专栏,鼓足勇气开始写留言,到今天加入007四个月了,开始写作,虽然目前是在自我1的领域,有了武志红老师给的这个秘诀,我会尝试进入到自我2的领域进行写作。最近的文章和读书笔记,都不是为了凑数,为了完成作业而写,而是从成长出发,从内心出发,需要学什么就学什么,一遍又一遍的学习,复习,直到掌握精髓,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才算完。
很羡慕和佩服武志红老师在给广州日报写心理专栏时对待领导谈话的态度,不过武志红老师不只是在嘴上说说,而是用实力说话(专栏第一名),成为能拒绝领导建议的人。
关于经典的外部评价体系的思路,这里有两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可口可乐曾经有过一项调查,问用户,你们希望可口可乐改变口味吗?调查结果显示,多数人希望改变。然而等口味改了后,可口可乐的销量大减。
第二个故事,像乔布斯这样的人会说,消费者并不真正知道自己要什么,你可以创造出一些真正的好东西,然后消费者就需要它了。
这里面有深刻地道理,如果你去调查,你调查的必然是意识层面的东西,而意识层面的东西,并不是那么有说服力。也就是说,我们很在乎外部评价,而外部评价真的是事实嘛?真的有利于你的成长吗?答案往往是否定的。
相反,那些奉行内部评价体系的人,因为进入了自己的潜意识深处,便由此创造出一些东西,这些发自他们潜意识的东西一样可以触动别人的潜意识。
外部评价体系,是一个危险的概念,请看这一则寓言故事:
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门前嬉闹,叫声连天。几天过去了,老人难以忍受。
于是,他出来给每个孩子25美分。说:“你们让这儿变得很热闹,我觉得自己年轻了不少,这点钱表示谢意。”
孩子们很高兴,第二天仍然来了,一如既往地嬉闹。老人再出来,给了每个孩子15美分。他解释说,自己没有收入,只能少给一点。
15美分还可以吧,孩子们仍然高兴地走了。第三天,老人只给了每个孩子5美分。
孩子们勃然大怒:“一天才给5美分,知不知道我们多辛苦?”他们向老人发誓,再也不会为他玩了。
这个故事很有意思,最初,驱动着孩子们玩耍的是他们的内部动机---开心。但老人通过给他们发钱,成功地把他们的内部动机变成了外部动机---金钱,而金钱又控制在老人手中,所以就等于老人控制了孩子们的行为,最终,他实现了把他们赶走的目的。
这个故事我以前听过,好像笑笑就过去了,这次却笑不出来,被吓出一身冷汗,当学生时,我们可曾享受过学习?是不是被考试和分数控制着?过五关斩六将,进入好学校,迷失自己,那又怎样?工作时,我们可曾享受过工作?是不是被考评和升职加薪被控制着?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这真的是你想要的生活和人生吗?我们自己呢?在哪儿?生活中,我们的内部动机是不是有意无意的被别人给转化成外部动机了?这是多么可怕的事情啊!
最后,武志红老师提醒大家一句:“莫忘初心”!这几个字听起来熟悉又陌生,我还是很疑惑, 我的初心在哪儿?如果迷失了,去哪儿找?如何才能找到?
恐怕我们要时时警惕,时时问自己,我的内部动机到底是什么?别人的反常行为动机是什么?是不是想通过转化我们的内部动机,从而达到控制我们的目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