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是世界读书日。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读书变成了一种时尚的事。读什么书,如何阅读,就成了好多人焦虑的来源。
01 怎么选书
首先是看作者。如果这个作者是靠谱的,那么他的作品甚至推荐作品,大概率也不会差。
其次是看出版版次和印刷次数。如果是一版再版的书,那多半是受欢迎的好书,值得花时间看看。如果是首版第一次印刷,那还是看作者。
现在的图书市场,平均每天都有200多本书出版。既然能出版,就一定有它的价值。错过了其中任何一本,都可能错过一个认知维度。这么多书,要读完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用以上两种方法,能过滤掉很多自己不想看的书。当然,也会有副作用,就是知识面容易框死在某个范围。这个时候就需要参考下一些平台给出的评分数据,按自己兴趣选择。
02 怎么阅读
一般阅读。
这是通常的读书方式,看看目录,然后逐页阅读。大多数人都是这么读的。反正开卷有益,读总好过不读。
刷书。
一般一般书最重要、最精彩的部分,都在最前面。作者要吸引读者,必须把前面写好。而且有些书,可能作者本来就想说一句话,但是字数太少,没有出版社出版。于是就丰富了书的内容,增加了论证过程、案例等等。其实读完后,剩下的,还是那一句话。这样的书其实可以不必读完。快速看看序言和第一章,有时间再看看最后,一本书的要义基本就掌握了。
备查
有些偏工具类的书,不适合一般阅读,也不适合刷书。举个极端的例子:《新华词典》。没人从开头到结尾读完的。这类书一般都是某个学科领域的教科书级的著作,随时遇到问题,拿来查查就好,不必死磕。
“走读”
这个“走读”的意思是到书中说的那个地点、那个场景中去。比如一本书提到了北京天坛,那就带上这本书,到天坛去。然后在天坛打开书朗读。这种沉浸式阅读能更深刻的理解作者那时的所思所想,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03 怎么吸收
阅读中,总会遇到新知识,这个时候就需要让接触到的新知识,和自己现存的知识互动。直到它们融为一体。这个过程,可以叫它“缝合”。
经过缝合的知识,也就变成了自己的知识。当缝合的知识变多了,新的想法有时也会自主的长出来,也就成了别人眼中的那种特别有想法的人了。
04 怎么存储
人脑毕竟是有遗忘规律的。即便是吸收过的知识,如果长期不用,也会忘掉。这个时候就需要有个地方存储,需要的时候调取出来。
现在有很多互联网的方式,可以按自己的习惯分类,尽量用云备份,这样方便随时查看。
05 教是最好的学
学到的知识,只有通过教的方式,能让不会的人也学会了,才是真正的掌握了。
教的手段主要是写和说。
写的好处是更有逻辑性,想得更明白。写的好不好,关键是思考的是否透彻。想不明白,就不可能写明白。
口述的方式更感性一些,偏重感染力。要让口述的内容逻辑自洽,给自己预先设定几个关键词,以防忘记说而出现尴尬的场面。能够完整一场完整的口述方式的教,实际上就相当于完成了一场演讲。最好收获最大的那个人,其实还是自己。
所有的事情,基本上都有套路可寻。掌握一些方法,可以事半功倍。然而掌握再多的方法套路,也比不上实践。
开卷有益,马上阅读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