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尼科特认为,个人自体感弱的原因是出生后的最初几个月受到了不良抚育。缺乏共情的早期抚育可能会造就不成熟的成年人。他们心理发展受阻,因而容易像小孩子一样,有鲁莽的和不道德的行为;或像婴幼儿那样,自我中心化、自私和自我膨胀。
温尼科特曾写道:“从来没有婴儿这回事”,意思是,如果没有照顾者每天无数次把想法和感受传递给婴儿,那就没有婴儿这回事。有研究表明,如果照顾者只关注婴儿的生理需求(身体基本需求),不关注其情感和社交需求,这个婴儿肯定不会茁壮成长。
婴儿的自我界限很薄弱,以至于什么是我(在我的身体和头脑里面)和什么不是我(在身体之外)两者之间的界限经常被模糊。在婴儿期,如果照顾者让我们的需求得到可靠的满足,我们就可以积累关于身体感觉的记忆库,这是自体感或自我界限感的基础。
如果母亲是一个共情能力较强的照顾者,她能很快学会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适应婴儿在注视和转身方面与生俱来的节奏。母亲和婴儿就像一对舞伴,在狂热与平静交替的舞蹈中,不断变换行为模式。这种交流被心理学家称为“交叉知觉模式匹配”。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母亲和婴儿之间的这种交流是否发生,以及如何进行,是由母亲而非婴儿决定的。温尼科特提出了“正常程度投入的、足够好的母亲”的概念,母亲的共情对婴儿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就像食物对婴儿的身体健康那样重要。如果母亲不懂共情,当婴儿扭头看别处时,她就会误以为这个动作是拒绝或操纵性的。她会有侵扰性的举动——冲婴儿说话或者抓住婴儿,让婴儿看她,而非适应婴儿的愿望。如果母亲不考虑婴儿的需求,完全按自己的时间表给婴儿喂奶或抱起婴儿,她就劫持了婴儿体验自身需求的能力,婴儿就会向外寻求自体定义。温尼科特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婴儿就会形成一个“虚假自体”,感觉自己无价值和无能力。
如果受到极端缺乏共情的早期抚育,婴儿就会把注意力转向自己的身体,将其作为获得满足感的最后来源:摇晃身体、转头、寻求感觉刺激、抓挠皮肤等。最终,如果仍然得不到满足感,婴儿就会完全退缩,变得毫无反应,以避免重复痛苦。
自体感弱、有人格障碍的人,自体完整性是脆弱的,为了保持完整,面对成年人的现实时,他们使用“原始的”不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这种心理机制是小孩子经常使用的)。虽然在很多方面,他们可能像个正常的成年人,但是在另一些方面,他们似乎从来没有长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