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分析了一下第二单元的Topic 3里面的三篇课文,用了约2h. 这个单元得第三个话题也是主要是人物外貌特征的基础上,学习物品的所属关系,Whose cap is it? 主要的语法点有名词所有格,形容词性物主代词和名词性物主代词。以1a 和2为主要的输入活动。
这只是个人初备,有了大致的思路,了解了重难点,以及其中的一些不好处理的教学步骤,需要设置的问题等。后期还要再结合写出来具体的教案,结合课件进行二次备课。
1、每一部分,每一个活动都是特定的目的,这个是需要我们自己去仔细研读教材体会的。很有必要借助教师用书,把一些重点的内容给拎出来,要不然自己不好抓,这个会给我们提供方向。虽然其中有些教案的步骤不太好,但是其中好的部分可以借鉴,教学建议和设计意图是可以参考的。
2、大部分课件里面对于听说课的问题设置比较少,比如一听,二听要完成的任务,在pre环节,也没有预测,单词的教授直接是讲课文后的单词,也没有铺垫,就很直接,缺少语境,这样看来,就缺少了一些技巧和趣味性。学生可能也没有兴趣听。
所以在这个问题上,需要解决的是,词汇教学,应该采用的方式,以及以什么方式来引入到词汇部分。教参上都是放在pre 环节,先把词给处理掉。
对于听的过程中,听力问题的设置,需要自己根据文本来设置,这样学生听的时候就会有目的性,而不是坐在那里听,不知道听什么。
3、要仔细备一堂课,确实需要花蛮多时间。下午仔整合了一节课U1T2A ,写教案,修改课件。有时候写着写着,发现就卡了,那就要再思考,采用什么活动来达到这个阶段的教学目标。比如导入,一些参考的不好用,那就要自己再想过,有了思路,还得要找素材,图片,视频等,整合到课件里面去,这些就要耗费蛮多时间。
教参里面,大部分都是复习导入。可以沿用部分,但是也要换着方式来,不要总是用一种方式,导入要多样化。
4、读了梁老师的教学日志,每次都有不同的收获。课上,我也需要做减法,不要追求把所有的内容都讲给学生听,不是越多越好,内容不在多,而是要能够学会,能够在学完这堂课后,学生可以说的出来,可以根据本课自己表达出来,这才是重点,切勿贪多。
5、课件有些动画很多的,我们也是需要一遍一遍去熟悉的,这样在播放的时候,不至于过快或者又折回来再看到上一页,这就体现了对课文的熟悉程度,一堂课,还是需要花很多精力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