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4.13
加入一家即将成为传说的网红卤鹅店
2018.8.9
人气、口碑爆棚的卤鹅店将转让,进入关停倒计时。(结束日期定在2018.8.23)
转让过程迅速,贴完告示第三天就有下家店主付好钱确定了转让时间。
时间匆匆,恍若游戏一场。
而我是这次“游戏体验”的亲历者。
工科生离开了工作三年的行业,选择来做餐饮,本以为是一段“脱轨人生”。
但亲历之后,我却发觉这并不是脱轨,可能更类似于在很多扮演游戏中,经常出现的“支线任务”。它们的存在,或许奖励不那么丰富,但会让游戏设定中的剧情展示更完整。
生活中的“支线”,可以让自己的经历视角更广泛。
——以上,为序。
1.很多人问,你为什么会跑去(帮忙)做餐饮
这个问题交代起来很麻烦,是我在某个时期,纠结思考许久,最后又有机缘巧合,促成的结果。简单的说,是我想离职,但本想选择走另外一条路,这时却提前出现一个岔路口,看起来还很有趣,嗯,我就是这么“不理智”的走上了岔路口。
后来有反思,或许这里还有乐于助人的思想作祟吧。(东北汉子,豪爽热心,你的事就是我的事。)
就此,踏上征程。从后厨,开始。
一次经营餐厅的“游戏体验”2.又有人会问,做餐饮累吗?
从作息来说,并不轻松,每天早上7:30出门,晚上21:30左右到家。
最开始的时候,做什么都觉得新鲜,虽态度认真但慢的很,洗菜会一根一根来,煮米、放水都会用量杯去控制配比,一做什么事就不放心的守在锅边盯着,导致时间不够用、手忙脚乱还做不好。
但现在,煮米放水凭感觉,一手下去是这个感觉,开蒸。该弄的东西入锅,转身去做其他事,效率提升,已大幅缩减时间。
但即便这样,早上也有3小时(8:00-11:00)不停歇的备餐时间,然后稍松口气便迎来午餐高峰(11:30-13:30)。刚开业时打折酬宾,自己在后厨,1个半小时,出餐100份左右(不停的切肉),不到一个月,挥刀的右臂比左臂粗了许多,差不多臂围多了2cm。(1kg的刀每日挥舞近千次,刀工绝对见长)
所以,做餐饮累吗?至少,后厨是绝对不轻松的。
3.为什么关店
小伙伴身体吃不消,累的。
赚钱与身体哪个重要,虽然他口口声声说要赚钱,但他的身体告诉他,赚钱是个屁哦,赶紧照顾“我”。
卤鹅这个品类,口味、火候还是个技术活,不用心沉浸其中做不好,我只会放肉看火候,但各种配料该放多少,我还真没有那么“敏感”的舌头,做不来。这也是小伙伴累倒的原因,卤这件事无法放手,店开一天他就要被“捆绑在店”一天。
所以,他选择关店,而我将继续踏上征程。
那么,这100多天,我有哪些收获?
a.对于经营,有了更直观的了解,在做顾客时,觉得稀松平常的事也有很多讲究。还有很多,客户不会知道的事。
店里用的米,换过多种品牌,最后用的是批发价4元1斤的米,只为粒粒分明的口感,还要想尽办法保证米饭上桌前要一直热气腾腾。
为保证出餐速度,后厨配置也多次整改,还要考虑操作身高与空间,优化流程定制工作台(这时做过机械设计的自己,发现居然还是离不开之前所学,人机工程、流程、节拍)。
为保证用餐氛围,地面配色要做调整成暖色调,又用了一天时间粘地板(各种工种全能)。
很多时候,其实“换位思考”是个伪命题。你真的不知道对方的视角里都有哪些事,想了解,需要的是在沟通中“换位思考”,而不是凭空猜想的“换位思考”。
b.对于时间管理
一个人可以同时做很多事的前提是,那些事可以同步进行而不需要自己干预,自己需要做的是把控好,那些事开端与结束时间点的流程安排。
但一个人,每次还是只能想一件事。
要善于使用“外脑”(流程单之类),做好流程可以节省大量脑力的认知资源,减少错漏。
c.商业思维方面
存留脑海的素材或许有一些,但要在后期学习课程中才能意识到,当时是面临什么问题,需要在学习中反思巩固。
昨天还在班级里,反馈小伙伴提及供需关系的疑问,以从业者的视角给予解答,课程老师都出现点赞。
d.对于自己,有很多反思观察的机会
会觉察到自己,对一些事情细节的把控并不会那么偏执,对数字却有着较强的敏感。到后期的预判用餐,可以控制到关门时刚好卖完最后一份餐。(也有巧合原因啦)
小伙伴在做餐饮方面是个完美主义者,而我在餐饮这一块并不是完美主义者。
完美主义者,可能是能做好餐饮的一个重要因素吧,会在顾客看不到的地方高标准要求自己。因为他的个人经历,会对吃很挑剔,能过他自己的这一关对很多食客而言,都是绝对的高标准。
所以,之后我需要找一个领域,我会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对自己要求的一个领域,对于自己可能觉得很平常,但在别人眼里却是高标准的完美主义。
现在这个领域,已经有了一些眉目。
之后有机会再交代。
e.自己的精力还算充沛
上面讲的那么忙累,晚上回来还有圈外助教的身份(会做课程内测,带训练营,做应用题点评),还是两个社群的群主,还会一周去三次健身房。精力旺盛,鸡血人生。这不,最近亢奋到日均睡眠5小时。
今天更是化身早睡早起的“熬夜”少年,只睡了3个小时,1:50醒来睡不着,那就码点字吧
结束语
一段支线任务体验结束,将回到原本预计的正轨。刚刚翻看《斯坦福大学人生设计课》以及昨天分享阳志平的文章“如何进行职业规划”,都提及类似观念:
未来不可预计,是多重可能并存的,长期的规划的原则是,关注“可能的(未来的)自我”,重新定义问题(不受沉没成本的影响),找到选择并试错,最终找到适合自己、能内在动机驱动的那些事。
对于喜欢探索、好奇心强,还有适应天赋加成的我来说,这次“支线任务的游戏体验”很不错。
网友评论
新征程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