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都没太认真考虑过参加公务员考试,是因为家父三番五次提到这件事,加之最近恰逢公务员考试报名,所以前天晚上我花了一小时不到把省考的职位表和国考职位表都筛选了一下。
之所以提到前天晚上,是因为省考报名截止时间是次早的八点;之所以提到一小时不到,是因为确实花不了多少时间确定结果。
先说下筛选的条件:地区、学历、专业、应届限制、其他。
因为是“外省蓉漂”,故而除了成都之外的川内城市都不了解,所以我没太注意成都以外的城市职位(虽然没有很确切的证言,但据以往的耳闻,省会城市似乎本就是巨高的门槛),至少一开始没去筛选。
于是学历限制为“本科及以上”、专业设置为“哲学”之后,原本近千条的职位记录登时就寥寥无几了。我开始意识到自己的专业有多么“不讨喜”,当然这个专业本身就很容易触发别人的提问三连——为啥学这个?学这个有啥用?能找到工作吗?——故而也在情理之中。
解除了地区限制之后,依然没多大变化。把筛选职位表扩大到公检法,一样没筛出几个职位来。至少就我目前的实际来看,全都称得上“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其中最近的一个是温江区文艺界联合会的宣传岗位,感觉是最佳了,但只招录1人,便觉颇无志气。
随后我便打开了国考四川和家乡地区的职位表,一番筛选后,对哲学专业“友好度”最高的是国税系统,基本都在县一级。起先看的四川,筛完后剩下攀枝花和崇州的县市。
再看看家乡(就不说具体哪儿了),学历和专业筛完剩下七八条国税岗位。我心想还是家乡好,起码量不少。直到我注意到了“备注”,根据备注中的应届限制、性别限制、户籍限制再筛选之后,我面前只剩下一个县的一个税局岗位,招录1人。这让我怎么好意思和家乡人争呢?再说还争不过……
好一个人间清醒的夜晚!
以前我也会用“考不上”“没机会”之类的理由搪塞家父考公务员的要求,但大都是随口一贫,为了跳过话题。现在吧,可以说能够非常有底气地说出一句“考不上,没机会”了,非得找个理由的话,大概就是“哲学这专业嘛,真就放荡不羁爱自由”。
当然话是这么说,事实上“哲学”是一个很好的专业,无奈我于此学术不精,本科仅仅是初窥其门而已。更实际的原因还是在自己身上,确实该清醒了。
“优秀的都上交给国家了!”
这句话真的不假,仅是这次简单地做了公务员职位筛选,我也感受到了公务员招录考试这一设计之严密。
不由联想了一下古代科举制度。古代受教育人群有限,因而“学而优则仕”几乎是读书人唯一的门路;现代教育普及,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困难而迅速实现的普及,读书人变多了,而“仕”的系统消耗不了如此体量,也并非一定是对口的消耗,因而“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虽然不再“学而优则仕”了,“学而优”可以干很多很多别的事情,从别的方面有利于国家、有利于社会,但这一变化从来没否定过“仕”的前提是“学而优”,不优不仕,无仕不优。
这么一想,对国家和被招录的人们都感到幸运,乃至于为被服务的人民也感到幸运。
跟朋友说起这事儿,我开玩笑说“意识到了自己是个垃圾”。虽然是玩笑,但“真话总是以玩笑的形式说出来的”,因而内心里还是自愧。那能怎么办呢?想来是要好好进修了,总不能越往后越落人后。
/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