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病如同行军打仗,因势而变,因人而变,因地而变。因而,中医治病多讲究辨证施治,不仅需要根据病人的症状、年龄、病史及舌诊脉诊等判断,还需结合地域、体质进行综合辨证论治。
比如易病寒的人多为阳气素弱之体;易病热的人多为阴气素衰之体;胖人多痰湿善病中风;瘦人多火易得劳嗽;老人肾气虚衰,多病痰饮咳喘。
此外,体质还影响疾病的性质和转归,由于脏腑有强弱,禀性有阴阳,人体致病及病情发展可随体质阴阳偏颇而转化,比如同样是感受湿邪,阳热之体的人,易湿从阳化热,变为湿热,而阴寒之体的人,则易从阴化寒,转为寒湿。
所以,祛湿调理也要结合体质辨证论治。
虚寒体质,宜温中祛湿!
虚寒体质的人一般嘴唇较白,舌苔偏白偏淡,胃脘总是怕冷,不敢吃凉的东西,稍稍吃一点寒冷的食物,容易觉得胃部不适,而且多数人会有手脚发凉,冬不耐受寒冷,夏不耐受空调冷气,性格多沉静、内向的表现。
虚寒体质,易感受湿邪,因此,在饮食上应尽量少食肥甘厚味、生冷的东西,日常注意保暖,避免涉水淋雨或长期居住在潮湿阴冷的环境中。
祛湿调理上,宜温中祛湿,可选用一些偏温的药材。
内热体质,宜甘凉祛湿!
内热体质的人多表现为热性症状,比如嘴唇易发红,容易手脚心发热,面颊潮红,脸上易长痘,部分人还会常感到口苦、口臭或嘴里有异味,大便粘滞不爽,尿色发黄,舌苔发黄发腻。
此外,这一类人通常很怕热,对湿环境或气温偏高,特别是夏末秋初,湿热交蒸气候难以适应,性格多急躁易怒。
内热体质,湿邪侵袭人体,易从阳化热,变为湿热。湿与热,一为阴邪,一为阳邪,二者相合,形成湿热而胶滞,湿热之病多缠绵难解。因此,宜甘凉祛湿,根据热重还是湿重灵活用药。
虚实夹杂体质,补虚泻实的同时兼顾祛湿!
虚实夹杂多由于邪正相争,形成邪盛和正衰同时并存的病理变化,因此这一类体质的人比较难以辨别,由于病情复杂,他们可能既有虚寒表现,又有内热的表现,比如,脾虚,运化无力,导致生湿生痰,多表现为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咳嗽咳痰,身体浮肿,存在虚实夹杂,甚至虚假真实之证。
所以这一类人祛湿调理需仔细辨证,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同时兼顾祛湿调理。
总的来说,湿邪致病,范围广泛,可从内而生,可从外而入,可泛滥各处而又湿滞脾胃,并且又因体质不同,湿病转归亦有所不同。具体的调理需结合体质辨证论治。
【声明】经验内容仅供参考,读者不应单纯依靠本文而取代个人的独立判断。对于因使用、引用、参考本文内容而导致的损失、风险及纠纷,本作者不承担任何责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