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保险经纪人 罗湘洲/学习整理
本文是笔者根据每日学习【陈志武教授金融课】的笔记整理,分享给有缘的你,助你在财富自由路上一臂之力:富裕一生、富足退休、富贵传承。
罗湘洲财富笔记|银行的风险陈志武,华人著名经济学家、耶鲁大学终身金融学教授、香港大学经济学讲席教授、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特聘教授、美国Value Engine 公司创办人、美国Zebra对冲基金公司三大股东之一及首席投资经理。
罗湘洲,自媒体名“姑苏老三”,执业保险经纪人,获南京大学硕士学位,多所高校演讲嘉宾和校外导师。因曾亲身经历投资陷阱遭遇重创,也见证多位朋友因投资理财不当丢失前半生财富,发愿下半生集中精力研究学习正统理财,通过专业帮助更多的家庭做好风险管理,守住财富、实现财富的稳健增值、资产传承和保全。
————————————————————————
罗湘洲财富笔记|银行的风险如果我问你:今天的A股市场上,哪个行业的股票最便宜?你肯定会脱口而出:银行业!
的确如此,但你可能会觉得奇怪:大家都说中国股市的市盈率很高,大大超过国际水平,但是作为股市权重最大、盈利也最多的银行股,市盈率却很低,市净率也低。
比如说,工商银行的资本、资产和盈利都排名全球第一,被称为“宇宙大行”。那么,工商银行的市盈率和市净率水平如何呢?我们来用2017年5月的数据说话:工商银行A股的市盈率是6.2倍;市净率0.9倍;H股更差,市盈率5.8,市净率0.8倍。
如果看中国银行,2017年5月A股市盈率6.3倍,市净率0.8倍;H股市盈率6.2,市净率0.7倍——依然不高。
那么,股份制银行呢?浦发银行市盈率6倍,市净率是0.9;作为城商行的北京银行稍好一点,市盈率7.4倍,市净率1倍。
相比之下,2017年5月,上海证交所股票的平均市盈率是16.3倍,深交所平均市盈率35.3倍。上交所非银行股的平均市盈率要比银行股的高出好多倍!
2016年,全国商业银行当年实现净利润1.65万亿元,而同年A股上市公司的总利润2.75万亿元,上市银行的利润占了全部上市公司利润的一半还多。既然银行这么赚钱,为什么市盈率和市净率这么低,这是不是说银行股太便宜,特别值得投资呢?
当然,有很多机构投资者不这么认为。他们的观点是,这些银行蕴含着很多尚未暴露的风险,所以股价并不便宜。
那么,银行的风险都有哪些?
银行的三大风险是什么?
一般而言,银行经营面临三大类风险,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
什么是信用风险呢?简单地说,就是借款人违约、银行不能收回贷款本金和利息的风险。上次谈到,银行最主要的业务是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赚取利差;而贷款能不能如期收回、能不能完整收回,就是银行最大的风险。在什么情况下银行贷款会出现风险呢?这包括两种情况:一是贷款对象丧失了还款能力,另一种是贷款对象虽然具备还款能力,但是不愿意还,想通过不正常手段避免偿还贷款,也就是所谓的“逃废债”。
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就是通过对贷款申请人进行事前审查和事后监控的方式,确保借款人是经营风险低、信用等级好的机构或个人。许多人认为,信用风险管理,就是要把贷款给最安全、没有风险的企业或者个人,而其他的事情大可不用操心。但实际情况是,贷款后的监控和出现问题后的贷款处置、清收同样重要。信用风险管理水平高,可以在贷款发放后及时发现借款人的经济状况变化,及时采取措施收回部分或全部贷款,以避免发生损失或是止损。
银行为了降低信用风险,往往采取分散化贷款,也就是避免在某个行业、某个区域、某个企业过多贷款,也就是避免“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当然,这些措施主要是针对常态化的信用风险。而如果一个国家整体陷入经济衰退或者遭遇危机,造成大量企业经营困难甚至倒闭,就像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的泰国、印尼和南韩,或者像最近的委内瑞拉那样;那么,审慎贷款、分散化贷款就不能避免大量贷款违约——不良贷款就不可避免。
什么是市场风险呢?就是当利率、汇率或者其他资产价格发生变化时,银行交易账户中的资产和负债面临的波动风险。2016年末,中国银行业总资产超过230万亿,其中总贷款大约100万亿,大量资产是交易型资产,包括债券、外汇、其他金融品等等。银行持有这些资产是为了交易获利,当这些金融资产的价格变动方向对银行不利时,银行就面临着市场风险。持有的交易资产规模越大、价格变动幅度越高,面临的市场风险就越大。这就要求银行加强对交易型资产的管理和控制,包括限制某些资产的规模、限制交易员买卖资产的头寸,同时也要建立模型、评估度量市场风险。
那么,什么是操作风险?这是指由不完善的内部操作流程、员工个人和信息科技系统,以及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操作风险是所有银行业产品、服务和活动所固有的风险,银行的运转离不开信息科技系统的支持。如果银行出现技术故障导致不能正常交易或者客户信息丢失、网络被黑客攻陷、后台系统发生故障,都会引发操作风险。此外,员工失误和欺诈也是操作风险的重要来源,给银行带来风险。
除了三大风险之外,银行还面临着流动性风险,这个今后再谈。再就是法律风险、声誉风险等其他风险。
如今,中国银行业的风险状况到底如何呢?它的风险究竟有没有传说中的那么大呢?
中国银行业的风险有多大?
首先,我们看信用风险。衡量信用风险的主要指标是不良贷款率,也就是出现了问题的贷款占总贷款的比例。2016年末,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15123亿元,不良贷款率1.74%。对于这个数字,很多机构认为是低估了:有机构认为目前国内银行的不良贷款至少有5万亿,不良贷款率远远高于5%;还有机构估计的数字更高。
根据波士顿咨询公司的估计,2015年末中国银行业的不良贷款可能高达9.3到11.6万亿元,而整个中国银行业的资本金(银行股本金额)只有13.1万亿。无论真实的不良贷款状况究竟如何,人们普遍认为,至少它会远高于官方公布的数字。这样算下来,国内银行的盈利能力可能远低于公开披露的数字;而在考虑这个因素后,实际的市盈率和市净率要大大高于公开的数字,因此股价并不算便宜。这些信息的模糊性本身也增加了市场的怀疑,对银行股的评估十分不利。
其次,我们来看市场风险。2013年中和2016年底,中国银行业经历了两次严重的“钱荒”,也就是整个银行间市场的资金短缺。多数银行被迫以很高的利率到处拆借资金,甚至从中国人民银行申请紧急流动性支持。2013年是“钱荒”最严重的时刻,有的股份制银行一天资金交易的亏损就超过10亿元,这就是市场风险。如果说国内银行在信用风险管理方面已经积累了一些经验;那么它们在市场风险管理方面,依然需要更多积累;在风险应对经验和风险管理建模上,也有一段路要走。
最后来看看操作风险。2017年4月,银监会下发了一系列文件,治理银行的“三违反”、“三套利”、“四不当”以及“银行业市场乱象”。从银监会的这些文件中可以看出,国内银行经常存在经营不规范的情况;除了打监管的擦边球,推出一些不规范的产品和服务之外,还普遍存在着经营混乱的现象。比如员工私自出售非银行产品的“飞单”行为、员工伪造合同出售“假理财”产品,内外勾结骗取客户资金和银行资金等;而这些,已然不是个别银行的个别现象,都是操作风险。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国内银行面临的各种风险挑战很大,风险管理水平有待改善,未来几年还会面临风险压力。面对这些风险,你对中国银行业又是怎么看的呢?
【今天的要点】
1、银行经营主要面临着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这三大风险。风险管理是银行最关键的能力,也是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在金融危机来临时,风险管理水平的高低决定着银行的生死。
2、境内外很多机构都认为中国银行业的风险很大,还没有完全暴露,所以一些投资者不看好银行的前景,导致银行的股价很低,并且认为这一价格并不便宜。
3、风险管理既是一种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说是科学,是有大量的学术论文研究风险问题,也发展出很多风险管理工具和方法,这些都很有帮助;说是艺术,是要对风险有感知,特别是要对未知的风险和不可知的风险有所感知。
二、思考题
对于银行业的呆坏账和其它风险,各种报道很多,监管部门也做了很多调查研究并经常发文、发通知。但是,还是搞不清到底有多少不良资产,这也不怪国内外投资者对银行股的不信任了。为什么会是这样呢?是因为行政部门干预太多,还是因为这些银行高管造假?
三、课后加餐
2008年的次贷危机的原因——美国银行业究竟哪里出问题了?
2008年的金融危机被称为“次贷危机”,也即信用评级较差的贷款所引发的一系列金融危机。次贷危机的产生和金融衍生品的发明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在资产证券化的运作中,原有的产品被不断打包、定价、重新出售,一份次级贷款的背后可能有着各种各样的互换协议等。在得到适当的定价后,金融产品的风险可以用函数估计,从而转换成概率问题。
然而,就如新任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塞勒在电影《大空头》中所演示的一样:这些潜在的风险被不断打包转手,一切看起来都很好,雪球越滚越大。但一旦那些“小概率”事件爆发,不仅是赌桌前坐着的人(直接放贷的人员),背后押注的这些人(其它参与次贷衍生品买卖的机构)也会大亏一笔。当房贷断供时,以次级贷款为核心打包的各类金融产品也丧失了原本的价值,进而让各大金融机构都受到了严重的损失。
究竟是什么让各大商业银行大幅度扩张次级贷款的发放呢?来自普林斯顿大学的AtifMian和来自芝加哥大学的Amir Sufi在2009年的顶级期刊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上做了详细的分析。他们主要提出了三大假说:
一、贷款需求端:由于2000年以来美国经济形势较好,低收入人群的可支配收入和收入前景变得更为乐观,从而提升了他们贷款买房的动机。这些低收入人群所增加贷款需求的属于次级贷款。
二、人们对房价有较强的增长预期,这使得他们就算收入较低,也会努力买房作为投资。
三、资产证券化导致的信息不对称与道德风险问题。作者发现在次级贷款批准较多的地区,拒绝贷款请求的概率大幅度下降,这似乎证明了银行在审核时有些“放水”,没有有效地控制风险。在次级贷款被有效证券化、能够自由转手给非商业银行的地区,贷款的违约率很明显更更高。且的确存在证券化率高的地区次贷比例更高的现象。
作者使用了利率、当地房价变化的情况等数据对以上假说进行了验证。最后结果表明,假说三是最可能出现的现象。这一研究为后来者对次贷危机原因的分析起到了重要贡献。
值得注意的是,这篇文章早在2009年便已发表在顶级期刊上。也就是说,早在次贷危机爆发之前两位学者就已经详细分析了银行次级贷款增多的背后机制与可能的结果。经济学科提炼规律、作出预测的魅力可见一斑。
罗湘洲财富笔记|银行的风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