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学和习,是一回事儿吗?

学和习,是一回事儿吗?

作者: 惠柔育儿 | 来源:发表于2020-05-17 19:22 被阅读0次

    看过朱熹的《朱子语类》就会知道,有这么一句话:“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如果上天不造就孔子这么个人,那么万古就像漫漫长夜一样黯淡无光。

    几乎在那同一个时间点上,印度有释迦牟尼,古希腊有苏格拉底,而我们中国有孔子。

    释迦牟尼、苏格拉底、孔子这三个人共同点很多:首先他们都是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其次他们都是老师,通过培养学生来传播自己的思想;而且他们三个人都是全凭口传心授,他们的思想也全是靠弟子记录流传至今。孔子也是,所以现在看到的论语都是口述性的语言。

    孔子影响了后世中国教育几千年。

    在孔子之前,中国不是没有教育,夏商周时代就有官方学校了,周代官方学校里教的就是今天说的社会规范和文化知识。但那时候不管是识文断字,还是礼仪、算术、占卜,都是贵族垄断的知识资源,不教平民子弟。

    孔子是一个真性情的人:
    他对失势的国君仍保持着恭敬的礼节,对不守规矩的权臣却冷嘲热讽,要不就装傻充愣甚至拒而不见。可回到老家面对乡亲,他显得温和少语,扎进人堆里找不出来。
    他开心起来从来不藏着,跟学生讨论《诗经》,高兴得直呼其名。他生气了也不掖着,看到学生不长进,教训起人来劈头盖脸,让人下不来台。
    他去见了一个名誉不怎么好的女人南子,回来被学生们责问,恨不得指天画地赌咒发誓给自己辩白。
    他风度翩翩,走起路来衣服袖子飘飘荡荡,气度雍容。
    他身材高大,箭术高明,连最鲁莽的学生子路也给降得服服帖帖。
    他是个超级音乐发烧友,听到好的音乐,几个月都吃不出肉味。

    下面,分享第一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从字面上来理解:学习并且经常反复练习,不是很快乐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高兴吗?别人不理解自己却不恼怒,不也是君子吗?

    这一句话其实是特别有意义的,为什么他要放在前面作为开篇呢?

    这三句话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简明扼要地讲出了孔子作为中国第一个著名的职业老师最根本的教育思想,包括孔子治学最基本、最简要的方法、态度和目的:

    “学而时习之”是方法,“不亦乐乎”是态度,最后还有目的,就是做“人不知而不愠”的君子。

    其实在这部分,每个老师的解读多少有点不一样。

    比如:樊登老师的解读:

    学而时习之,就是提出了我们怎样去解决我们的生活中的痛苦,为什么我们觉得苦,就是因为我们想得太多,书读太少。那这里就给出了方法,解决痛苦就去学习,学习了要温习。

    我自己就是这样做的,当我觉得情绪不好了,我第一个反思就是,哦,我今天学太少了,要胡思乱想了。

    第二句话,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樊登老师的解读就是强调合作和变化。

    就是我们身边会遇到很多人,一定会涉及合作。就是我们身边会遇到很多人,一定会涉及合作。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说的就是一种修为的结果。就是我们为什么总觉得被误解,总觉得有委屈呢?

    我们不够大度量,做什么事情都要解释。都要急着去辩驳,生怕别人不理解,其实最高的修为就是我不需要马上去解释,反而别人自己知道了,才会更珍惜你这个人。

    当然,还有很多学者有不同解读。

    比如靳大成老师的解读就是学习目的和学习方法:

    “学而时习之”是方法,“不亦乐乎”是态度,最后还有目的,就是做“人不知而不愠”的君子。

    用现代的语言应该这样表述:

    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君子人格,激励手段是建立在学生自己内在的愉悦体验上,为了保证学习效果,必须通过刻意、反复练习获得成就。

    愉悦的体验就是学习的兴趣,思维导图就是一个让大家过得愉悦体验的好方法。

    下面我们再综合性地一字一句解释一下。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今天的人说学习,就是一个词,“学”跟“习”是大概差不多的意思。但在2000多年前《论语》产生的时代汉语还不是这样,讲“学而时习之”之所以分开说,是因为“学”跟“习”意思有明显的差别。

    “习”字的本意是小鸟反复地试飞,也就是反复地练习、复习。而“学”按照《说文解字》的解释是“觉悟”,它的字形有学和教的意思,包含了学和教这两者的互动过程。

    从孔子教给学生的“大六艺”和“小六艺”来看,前者是经典典籍,主要靠“学”,后者包括礼仪、射箭、驾车、算数等,得靠练习和实践才能掌握,甚至要用到我们今天说的“刻意练习”才能成为高手。

    “不亦说乎?”

    这个“说”是古汉语的通假字,和喜悦的“悦”的意思、读音相同。这一句就是我之前说的学习态度了。

    学习应该是一件很愉悦的事,孔子对学习的态度,跟后世科举兴起以后腐儒陋儒们说的“学海无涯苦作舟”很不一样。孔子其实一直是鼓励学生要找到学习乐趣的。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注意,这一句可不是说家里从外地来了个亲戚朋友,你要高高兴兴接待。

    《礼记》里头有一句话,“同门曰朋,同志曰友”,什么意思呢?同门学习的人可以叫“朋”,有共同志向的人才是“友”。

    孔子说的快乐,是他和学生们经常进行交流、讨论,所以学习的乐趣也就自然而然尽在其中了。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篇》的第一章,说的就是君子的其中一个侧面。这也是《论语》里“君子”这个词第一次出现。

    有人做过统计,在《论语》里提到“君子”的地方有107次,可见孔子对君子这个培养理念有多重视。可以说,“君子”就是孔子的理想化人格。

    一部《论语》,如果我们把君子的描述摘录整理下来,基本就是一个君子行为规范清单:追求仁义、讲究中庸、言出必行、举止温良、肩负道义、勇敢担当、自我反省……这些全都要有。

    简单讲,孔子的学说,你也可以理解为“君子学”,学习如何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合格的人的学问。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学和习,是一回事儿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ooso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