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曾有天正少年时》这本书,是闲暇时间去到春风老师的简书页面,看到老师写的一片名叫《好书推荐|《曾有天正少年时》-这是一场灵魂的相遇》这篇文章,当时读完的想法就是要买这本书看看,去看一下作者笔下的宋朝诗人,看一看我们未曾知道的模样,于是,在双十一我买下了《曾有天正少年时》这本书。
周六微风和煦,早晨我洗完一周堆下的脏衣服,和老妈通了电话之后,拿起了这本书,看着封面是我犹爱的绿色,绿色的竹子围绕着茅草屋,一个人戴着古时候的帽子望着茅草屋的方向,整个置身其中,我想茅草屋里面就是穿越时空看见的宋朝诗人,而画中人是我们,也是作者张小瓷,不禁感叹,到底是怎样的作者,设计出如此有意境的封面。
《曾有天正少年时》这本书的作者是张小瓷,是一名现代的青年作家,她在自序中说道:“他们就是我们,我们就是他们”,宋朝词人通过诗词让我们看到他们的生活、情感,在面对人生困境时,他们是如何面对和解决的,又会给予我们如何的启发?
第一位是苏东坡,提到东坡先生,想到有可能是东坡肉,有可能是“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有可能是“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三言两语道不尽,对于我来说,印象很深的就是作者对于东坡先生的描述:苏轼-一颗繁花满枝的树,当我们站在这课花树下,近观,可领略花枝精妙的细节;远望,则会精心于整棵树饱满的生命力。
当然也是照见现实,东坡经历了乌台诗案后,被贬黄州和儿子借住在定慧院的小屋,生活条件窘迫,内心的迷茫和孤独是无尽的,慢慢地诗人的细胞开始复苏,于是他写下了《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充分说明了自己的孤独,在黄州住了一年后,手里的钱越来越少,这时候他的一位好友马梦德,给苏东坡找了一块地,有十多亩,东坡先生对这块地一见倾心,至此,开始了自己的耕种生活,效仿白居易忠州东坡的名字,以“东坡居士”自称。
他带领全家老少早出晚归,开荒种地,劳作很辛苦,但土地给与的回报看得见,这一年,地里自产大麦20余石(差不多2000多斤),一家人每天都吃自己中的粮食,除了种稻子、麦子,东坡先生还种了桑树、枣树、橘树等等,吃的是自给自足,生活好不自在。
这让我想起自己在公司里面种地,种了洋芋、辣椒、秋葵、果树、生姜、葱等等,开始种下到最后收获,这其中的心情难以言表,春种秋收,硕果累累,土地给了我看得见的回报,离开之前的工作地后,我把种的果树和蔬菜交给了一位嬢嬢,让她自己打理,自己吃,虽然很舍不得,但是也要向前生活。
东坡先生的种地生活,到现在来说,和每个种地的农民伯伯是一样的,土地带给了他们丰收的喜悦,让我们透过时空了解了古人的生活,正是映照了作者在自序中说的:“他们就是我们,我们就是他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