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奇是对新的事物有兴趣,会想要探索、研究及学习的特质。观察人类及其他动物都可以找到这类的例子。好奇和人类各层面的发展都高度相关,有好奇才会引发学习的过程,以及想要了解知识及技能的欲望。好奇扩大我们的经验,是反省的思维发展的种子。
好奇分为三个等级:
生物型好奇
这种好奇离思维很远。它是一种生物的本能反应,我们观察婴儿的时候会发现,他们拿着一根东西放嘴里吮吸,用手去扯。。。一直到没什么新鲜感,然后又去拿另外一个东西,开始一番探索。在动物身上也都能观察到类似的行为,比如猫的跑和抓、狗的搔和跳。这些都不涉及到思维活动,但是为之后的进一步探索提供材料。
社会型好奇
当小孩子学会使用语言去探索别人的经验,好奇心发展到较高的一层,这是在社会的刺激之下才发展起来的。为人父母的都会有过这样的经历,当孩子2岁半到3岁半左右的时候,不管他们在哪里,每天都在问为什么?那是什么之类的问题。这个时候不再是单纯的对事物的生理性好奇,而是向社会关系的伸展。对于这个时候的孩子来说,这个世界充满了新奇,他们急切地通过各种各样的问题去认识这个世界。他们还不知道事物之间的联系,只单纯地追求事实。他们会隐约地感觉到自己所接触的事实,并不是全部,总还有些什么是和这些事实是相联系的。
理智型好奇
在社会型的好奇中,小孩更多的是关注是问而非答案,而且就问题也是一个个很快地转换,没有一个是发展成连贯的思想。他们的好奇就表现在随问随答当中。这个时候老师和父母的作用就凸显出来,如果孩子问问题的时候我们总是敷衍了事或者毫不关注,孩子的问题会越来越少,当过了这段时期,他就不再提问了。老师和父母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并将这种社会性的好问引到理智的发展上去。让他们知道提问只是为了更好的探究和观察事物,问题只是达到目的的手段。那么社会型的好奇就会发展成为理智型好奇。好奇只有转化到理智型才不会枯萎掉。
我们在醒着的时候,一切感觉和动作器官都在与环境中的事物产生交互,对大部分成年人而言,这种接触已经麻木、固定化,习惯性地消极等待和接受。这也就是为什么成年人学东西没有小孩快,小孩子是带着好奇心主动地探索,而我们大部分时候只是固化地被动接受。
用成长型思维去重新看待我们都曾拥有过的好奇心,不漠视、不轻浮、不独断,以一颗开放而审慎的心去对待新鲜事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