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舍离后的山下英子有了更加深刻的思考,眼前的这本《108件小事》就是她与心理咨询师自凝心平共同撰写的新书。每一页都是非常简短的思考。可以随手翻翻,也可以当作枕边书,其中很多思考和见解都能使我们内心快速平静下来,有一定的治愈性,又不乏生活哲学的部分。
她告诉我们收纳是把物品“藏”起来,而整理则是将精简后留下的物品投入到日常使用当中。这样才算是物尽其用。
当空间内只留下必需品时,清扫和整理就会容易很多,我们每天都处在干净整洁的环境中,心情、状态也会好很多。因为居住环境也是我们每个人生活中必要的组成部分。而是否能够给自己创造出适合调整心境的环境,也是我们需要及时关注的关键点。
每天都能用非常简短的时间完成日常整理,这时你就无需再拿出额外的时间去应对临时招待客人的烦恼了,居住环境承载了我们最真实的样子,如果朋友临时决定要去你的家中做客,你还会因居住空间内真实的样子不够完美而感到沮丧或郁闷,那就说明你没有准备好把自己最真实的样子呈现给对方。
这一点,在我以往看过的极简类书籍中倒很少提及。更多的是关于极简主义者招待客人的便利之处,却未谈及极简主义者是否能够对他人以诚相待,以及居住环境与人际关系之间的关联。
空间杂乱,也可以理解为“你的居住环境生了病”。这时候,你会发现家里的物品好像怎么都收拾不完,于是你只好学习更多的收纳技巧,购买更多的收纳用品,把繁杂的物品都收到你新添置的收纳空间中。
但是你忽视了最重要的问题,那就是不断购买物品的习惯。用物品把房间堆满的做法本质上其实就是在寻找掌控感。
当我们无法掌控自己的行为时,就会试图在物品上寻找这种感觉。物品越多,也就意味着能听命于你、被你决策的事物越多。
我们唯一能够掌控的空间就是我们自己的居住环境。同时,你如何设计这个环境,也将反映出你最真实的声音。
一个人如果无法处理好自己与物品之间的关系,那么他就很难适应自己一手打造的这个居住环境。
能够对物品保持珍视态度的人,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也不会出现太大的问题。
实际上,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对一个人的局部呈现,来对其整体进行深入分析。就好比你看到一个人的表情、表达方式或是肢体动作,就可以大致看出对方是个怎样的人。
而居住环境中呈现出来的“局部”则是人们内心最想隐藏起来的真实的模样。
本书的作者之一自凝心平是一位身体心理学家,非常擅长通过对人们的日常习惯、生活方式及身体状况的分析来解读他们的心理状态。因此书中提到的“小事”几乎贯穿了我们生活的全部,所以并不是什么小事。
以往我们了解到关于情绪的话题,都是如何排解负面情绪,但是却未能提及正面情绪。本书让我了解到正面情绪也是需要及时表达的,比如当你去他人家里做客时,需要对他人表示感激之情。
当我们吃进去的都是天然食物时,我们一眼就能看出动物和植物本来的样子,也能够体会到食物传递出来的那份生机和活力。所以感激的含义有两层,一是对动物植物的感激,二是对于他人精心烹调食物、设宴款待的感激。
而现在由于餐桌上、口袋中总是会有各式各样的深度加工的食物,所以我们对于“加工”食物的食品厂和员工没有直接接触,很难产生感激之情;同时不论招待你的人是谁,餐桌上过剩的食物,也会使人忽视对方的用心之处,导致谢谢这个词像是一个象征性的表达,而不是发自内心的真实想法。
长期忽视对于食材及招待者的感恩,就会造成消化问题。其实仔细一想,也不无道理。
我们去超市随处可见带有塑料包装的食物,这些被批量生产出来的食物,不仅无法想象动植物原本的样子,我们也的确很难对批量加工出来的食物表示感激之情,因为我们并没有感受到“动植物”的生机和活力。
对物品的堆砌,和摄入过多不健康的食物的原理是一样的。人们只是关注吃什么食物才会满足他们的口舌之欲,购买哪些物品才能暂时填补内心的满足。但是不论是身体还是心灵,都不只是给欲望寻找入口那么简单,如果它给我们造成了身体或是心理上的伤害,那么你就需要给它找个出口。
好比我们在生病的时候,总是会被医生告知有些食物是需要忌口的,因为它们会威胁到我们的健康;再比如,当患者去看心理医生时,心理医生也一定会引导患者把积压已久的真实的自我表达出来。
同理,不论是我们的身体、心理还是我们的居住环境,都需要经常打扫和整理,这样我们才有空间容纳那些真正对我们有益处的事物。
当物品过多时,你可能根本无法确定自己拥有什么,或是缺少什么。但当我们的物品能够尽量做到物尽其用时,你就会清晰地了解自己缺少什么。这样一来,你下一次购物时就不会购买你需求之外的物品。
物品的过剩就会剥夺你大量的精力,过去购买回来的物品一样样地堆砌在家中的各个角落,不仅会藏污纳垢,影响你的运气,还会使你时不时就联想到你与每件物品(以及与其产生关联的人)的回忆。
这也就是为什么许多家中堆满杂物的人都只能活在过去的原因。对物品无法进行取舍的人,在对其他事情做决定时同样会犹豫不决。
当空间中只有我们每天都会用到的物品时,物尽其用本身就会使我们体会到活在当下的感受。物品终究是为我们服务的,还是不要被物品所控制才好啊。
其实我们与物品的关系,很像我们与他人的人际关系,对物品足够珍惜的人也非常珍惜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而一味靠购买和堆砌物品来获取满足感的人,在与他人相处时,也会常常患得患失。
每个人能够掌控的都只有自己的选择和决策而已,而居住环境中的一切恰恰能够帮助我们实现这部分掌控感,但实现的前提是你能够与所有属于你的物品和谐相处,而不是一边想要把一切都据为己有,一边还在不断购买着各种有着相同功能的物品。
物品过剩,空间自然就没那么通透了,就像人体内的血管与内脏中毒素过多时,就容易引发病症一样。让空间保持一定的空间感,让每一样物品都能发挥它本来的作用。这既是对物品与空间的尊重,也是对自身生活的尊重。
最后,我想说,书中提到的对每一件事情的思考过程都会给我们带来一些启发,它不同于以往教我们断舍离的书,它更像是一个过来人在告诉我们,真正做到断舍离后,我们的内心才会得到安宁。
生活在没有多余物品的空间中,你才能听到自己内心的声音,才能感受到生活最真实的样子,才能更加真诚、从容地面对自我、他人和这个世界,才会具备活在当下的能力。
最后,希望这本小小的日常思考指南能够治愈更多的心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