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非逻辑?
觉察到自己的一个行为习惯,在社会情境中,我会尝试站在他人的角度想问题~~;同时在亲密关系中,大部分时间还是会身临其境,和情绪一起相携而行~~,偶尔清醒偶尔迷糊~~。为何有如此的差异呢?
如果从我自己的角度总结,我会认为是亲密关系或社会关系中我们对于他人的期待不同。
尝试从我的角度自我分析一下。他人和我的关系如果用亲密值表示,按照0是“没关系”,100是“最亲密的关系”来量化;在关系中的期待值如果用0表示没有期待,10表示期待值最高。
在大部分社会情境中,我认为他人和我关系的亲密值在0—20之间变化,我们都是社会系统中的一员,共同遵循社会规范,我对他人的期待值相对比较低,在0—2之间浮动(如果是有不同的等级,比如上下级的关系、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医生和病人的关系~~,可否用亲密值和期待值表示呢?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
在亲密关系中,我认为他人和我的亲密值大约在50—90之间变化,亲密关系中的个体和我息息相关,ta们的情绪行为变化可能会直接导致我的情绪行为变化,而我在亲密关系中对他人的期待值在5—8之间变化。即使感觉自己已经修炼好了,放下了,爱咋咋地,但是在最内心深处,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期待还是会时不时的冒出来影响我。
人变,情境变,我和对方的关系变,我的语音语调、言谈举止都在变~~。
心理学家阿德勒说过,“要想消除烦恼,只有一个人在宇宙中生存”。好吧,我目前没有生存在宇宙的能力,作为凡夫俗子一枚的我,我需要接受在人际关系中我的“变”,接受会有烦恼和由此带来的情绪变化~~。
用我有限的认识总结,作为正常的普通人,我会认为亲密值越高,期待值越高~~。在夫妻关系、亲子关系、朋友关系、同事关系,甚至情人关系中,会有很多的体现~~。想想,关系越亲,可能会有哪些表现呢?尤其是在夫妻关系中~~,在亲子关系中~~,而对于别人家的老公~~,别人家的孩子呢~~
亲密是双方相互的情感链接,我理解的期待是我们对于他人的“美好憧憬”(皮革马利翁效应)。对于我来说,保持亲密,心中有人是我前进的动力和源泉~~。同时,期待既然是憧憬,我可以继续保持表达的权利。当然他人也有权利不满足我的期待,而我如何应对对方不满足我的期待是关键因素~~。
在和他人的关系中保持觉察,自我观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