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谢中书书》教后记
《答谢中书书》是南北朝时期被誉为“山中宰相”之称的陶弘景所作。作者主要以清峻的笔触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并通过借古证今,强调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的观点,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篇文章,就是在这个背景下产生的。根据学习内容,将本篇文章的学习重点确定为:把握作者的写景手法,品析文章抒发的情感。
由于文章篇幅短小,内容也不复杂。所以,此次学习时,我没有如同往常学习古文的一般思路,先疏通文意再赏析,而是将文意疏通与赏析同步进行。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意随文动。
课堂上,首先由《与朱元思书》的文眼“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引导学生赏读“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使学生抓住本文文眼“美”。然后具体赏析美之所在。
在学习过程中,分析山的特点时,将《三峡》中的“阴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和《与朱元思书》中的“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和本文“高峰入云”三者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山高景象。随后的赏读,继续延续这样的思路。既赏读了山川的静态美,又赏了山川的动态美。最后,还引导学生简单归纳总结出写景抒情文章的写作常见手法。
一节课的学习,整体比较轻松。我发现,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明显比较活跃。我们学校地处秦岭山脉,郦道元也好,吴钧也罢,包括陶弘景,他们笔下的诸多美景,在凤县都是随处可见。所以,学生对于文中描写的画面很有代入感。当然,在身处美景再赏美景时,也有学生觉不出美之所在。熟悉的地方没有景色,汪国真很早就写过这个感受。
最后,在把握作者情感时,学生对于作者赏美景时的愉悦感很容易理解。但对文章主旨的把握,也仅限于此。于是,结合“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对谢灵运进行了了解,然后又举例生活中的追星族心态,使学生终于明白了作者“与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同时,十班学生还分析出“高洁傲岸,劝解朋友寄情山水”之意,感觉很是欣慰。
作业设置为两种,一种是巩固基础字词,翻译重点句子。还有一种是发挥想象联想,扩写文章内容,描述美景。从作业反馈来看,学生对于字词解释掌握较好。但选择第二个作业的人很少,看来,美景他们还是喜欢别人写的。
写景抒情类文章,其实初一时就系统讲过,当时是现代文。古文阅读,还是今年才开始。不论古今,这类文章是有共性的。所以对于这类作品的赏读,个人认为,将内容整合阅读,再与生活密切联系,效果可能会更好。
【教学反思】整合阅读,共赏美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