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做完核酸检测后,过去推车子时,边上做志愿者的大爷说:“现在做核酸的人少,到家能赶上吃饭。”
我笑了一下回道:“能赶上做饭。”
“还要自己做饭?那你混得可不咋滴。混得好有保姆,到家能吃现成饭。”
笑了一下没吭声,骑车往回赶。
回想着那位大爷的话,思绪一下回到三十多年前——
大学期间,一天在宿舍闲聊时,谈论起各自喜欢吃家里谁做的饭时,大家都说喜欢吃妈妈做的饭,诸如包子饺子枣馍菜卷油糕油条等。只有一位舍友说她没吃过妈妈做的饭,家里做饭的是阿姨。对于我们这些出门在外的孩子而言,最好吃的饭,莫过于妈妈亲手做的,最好的味道,无不来自妈妈的精心调制。当时不明白阿姨和她家的关系,我还很同情她,不能吃到妈妈做的饭,不能感知妈妈的味道。
后来成家了,再后来有小孩了,熬汤蒸馍烧菜成了每天的必修课,民以食为天嘛。为做好一餐一饭,自是悉心耗神用情,当然也很享受这个过程。一日三餐,孩子们称之“妈妈的味道”。家人孩子的享用与满足,便是对自己付出的最大褒奖。只要家人开心快乐,再繁琐也喜欢,再辛苦也心甘。
再后来,孩子漂泊在外,三餐更多依赖“外卖”,“妈妈的味道”渐行渐远。
也许因为“忙”,家人聚在一起吃饭成了奢望。也许因为“累”,餐桌上摆满菜盘饭碗成了累赘。也许为了追风,上馆子图方便,少开灶图清闲。总之,“家的味道”越来越淡。
疫情干扰,不得外出聚餐,多数饭馆歇业。许多家庭,重新开灶,找寻“家的感觉”。妈妈应该回归家庭,奏响锅碗瓢盆交响曲,厨房天地,大有作为。这样的话,孩子又能品尝到“妈妈的味道”。
无论阿姨还是保姆,“妈妈的味道”无可替代。能过上想要的生活,就是“混得好”!
呵呵,是否有点“酸葡萄”的味道?
家的味道
网友评论